血证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脾能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肾精化血”•循行:心主血脉(动力)肺朝百脉(气机)脾主统血(统摄)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肾主藏精(化生)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血液循环必备条件:脉管完整而畅通血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血证的定义血证的定义•凡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病名方面•《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记载。•《诸病源候论》称“血证”为“血病”。•《医学正传》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予以归纳,并以“血证”之名概括。•《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病因病机方面•《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伤”。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治法方药方面《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血证范畴血证范畴•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散见于临床各科。•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等。血证病因病机血证病因病机感受外邪感受外邪情志过极情志过极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劳欲体虚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之后血络损伤血络损伤血溢脉外血溢脉外火热熏灼,迫血妄行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血血证证病因分析病因分析•《济生方·失血论治》:“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愤怒。”——虚损、饮食、情志。•《景岳全书》:“故有七情而动火者,有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情志、劳倦(劳体、房劳)、外感、虚损等。病因分析病因分析•感受外邪——风、热、燥、湿等;•情志过极——抑郁、恼怒等;•饮食不节——饮酒、辛辣厚味,滋生湿热,或脾胃虚弱,血失统摄;•劳欲体虚——劳神、劳体、房劳等损伤气阴;•久病之后——阴精耗伤,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病机分析病机分析总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血瘀内阻→血不归经)↓“血证”•火热:实火(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与虚火(阴虚火旺);•气虚:气虚(肺、脾、肾)与气虚及阳(脾、肾)之别;•瘀血:出血→瘀血→出血。病机转化病机转化实证:实证:火热熏灼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迫血妄行虚证:虚证:阴血亏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