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1956年Zoll提出体内电击除颤法。•1958年美国Peter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并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Kouwenhoven等人发表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首先创立并倡导不开胸心脏按压术,开创了以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的心肺复苏术.•20世纪70年代扩展心肺复苏到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简称CPCR)。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脑保护和脑复苏,以强调保持完善的脑功能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是现代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概念:使心跳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尽早加强脑保护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包括三部分: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延续生命支持(PLS)心肺脑复苏步骤•基础生命支持BLS通过徒手操作,保持心脏有一定的输出量,供应重要脏器已氧合的血液。•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在继续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应用器械和药物进行抢救,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纠正心律失常和药物治疗,以尽快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复苏后处理复苏后,在急诊抢救室或监护室中进行,不但要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维持全身内环境的正常,并且直到病人神志恢复或放弃治疗。心肺脑复苏纲要•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ABC三个主要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简称为CPR(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又译为现场急救或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BLS的目的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基础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一、适应症呼吸心跳骤停,其指征是: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呼吸心跳骤停可由于意外事故,如:溺水、创伤、触电、气道阻塞或严重心脏疾患及中毒等原因所致。二、指征1.突然意识丧失。2.颈动脉搏动不能触知。3.呼吸停止,瞳孔散大。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临床上只要具备两项主要标志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判定两项主要标志的方法:1.轻拍或轻摇并呼叫病人,如无反应即可判定为意识丧失。2.救护者以手指确定病人喉结后,手指滑向一侧,在喉结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触诊有无颈动脉搏动。如果意识丧失,同时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一岁以下的婴儿触摸肱动脉。放置心肺复苏体位•为使复苏有效,必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背靠坚硬地板或垫硬板),头不可高于胸部,要与躯干呈水平位,解开衣领及裤带。三、CPR操作方法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D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目的在于尽快地恢复氧和血供应脑。•力争呼吸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迅速判断–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判断有无呼吸–判断有无心跳•院内急救略有区别–应避免不必要的延误:找听诊器听心音、量血压、接ECG、检查瞳孔等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循环停止10s,•大脑因缺氧即昏迷•故意识消失,•当为首要表现•判断方法:•拍打或摇动•大声呼唤判断有无呼吸判断有无呼吸方法:•耳面靠近患者口鼻•感觉气息•眼睛同时观察胸廓隆起•听有无气流呼出声音•时间不超过5秒钟•心跳停止者多无呼吸•偶有异常或不规则呼吸,•或有明显气道阻塞征判断有无心跳•触摸颈总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钟!A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呼吸先决条件后仰、托下颌、张口(徒手三步手法)具体步骤头1.判断有无反应,确定是否意识丧失2.放好体位3.去除气道异物4.开放气道一个基本原则只要不影响呼吸道通畅,不要因清理呼吸道而影响BLS的开始昏迷后舌根后坠气道梗阻仰头抬颏法托下颌法仰头抬颈•B人工通气–口对口/口对鼻–口对气管导管吸–口对防护罩/口对面罩–面罩呼吸球人工呼•暂停心脏按压,30:2•气道通畅,夹闭鼻孔•呼出气氧浓度16%,PaO2可达80mmHg,pacO2可达30~40mmHg人工呼吸•吹气时间宜短:持续2秒以上•潮气量10ml/kg(约700~1000ml)<1200ml•频率:10~12次/min(4~5秒/次)•儿童15次婴幼儿20次.•开始通气次数:连续2或5次•胸部抬起为有效标志•口对口吹气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