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史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2功能性胃肠病【定义】IBD: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胃肠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不同而有不同命名。3功能性胃肠病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4功能性消化不良5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dyspepsia)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dyspepsia),也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6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dyspepsia)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者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左右,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7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上胃肠道动力障碍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内脏感觉过敏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期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病因和发病机制8病因和发病机制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和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Hp感染与FD的关系9内脏敏感动力障碍精神因素FD-HP病因与机制FD动力障动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10临床表现上腹痛、上腹部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11临床表现上腹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其他上腹部症状。部分患者上腹痛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也有表现为饥饿痛、进食后缓解,也可无规律性。12临床表现餐后饱胀或早饱餐后饱胀或早饱是另一组常见症状。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伴或不伴有腹痛。这些症状的发生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13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14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特点,罗马Ⅲ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①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painsyndrome,EPS):上腹痛和(或)上腹部灼热感。②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distresssyndrome,PDS):餐后饱胀或早饱。两型可有重叠。1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饱胀感,早饱,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不伴反酸与烧心,与排便无关!16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有上腹痛、上腹部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上,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罗马Ⅲ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17诊断和鉴别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医技检查。18诊断和鉴别诊断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先判断患者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19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检查如血、尿常规、粪隐血试验、血沉、肝功能试验、胃镜、腹部B超(肝、胆、胰),或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