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合理用药山东大学药学院郝国祥1主要内容儿童生理分期1儿童药动学特点2儿童用药原则3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殊性4儿童给药剂量选择5发育分期所处年龄段1.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2.婴儿期出生~1周岁3.幼儿期1~3周岁4.学龄前期3~6/7周岁5.学龄期女6、男7~女12、男13周岁6.青春期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3一、儿童生理分期儿童生理分期•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体重轻、身高矮、体表面积相对大•个体差异大•组织器官随年龄增长迅速发育4二、儿童药动学特点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的体内过程儿童≠成人缩小版•口服、透皮、肌内、直肠给药等。•药物必须经过化学、物理、机械和生物屏障才能被吸收。•胃肠道、皮肤、黏膜等具有吸收功能的人体表面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可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7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肠蠕动胃肠道的分泌胃排空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1)呕吐: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9个月时消失;婴儿胃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因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9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2)胃排空时间:新生儿胃排空时间较长,可达6~8h。因此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比预计吸收更完全。6~8月婴儿的胃排空时间缩短至接近成年人。10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3)肠道长度:•肠道长度/身长:新生儿约8倍,幼儿为6倍,成人为4~5倍。•小肠长度/大肠长度:新生儿6倍,成人4倍。11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4)胃酸分泌:PH值•新生儿、婴儿口服对酸不稳定的药物破坏减少,生物利用度较高,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弱酸性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吸收减少12分子型胃酸缺乏解离型高低高低刚出生时,胃内含有碱性羊水,pH>624小时内胃液酸度显著增加,pH降为1出生后10天,基本处于无酸状态2~3岁达到成人水平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5)胆汁分泌:•胆道功能具有年龄依赖性•婴幼儿胆盐向肠腔内转运不成熟,导致十二指肠内的胆盐水平低(尽管血中水平超过成人),影响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和吸收。13脂溶性高的药物的吸收减少胆汁缺乏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婴幼儿以及儿童有较强的药物透皮吸收能力。•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穿透性高;•婴幼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远超过成人;14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2.透皮给药•婴幼儿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抗菌药物时,全身相对用量较成人大,潜在危险性增大,可出现全身性毒性反应。•婴幼儿皮肤上敷贴磺胺类药物,后者吸收后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毒性反应。•阿托品滴眼液等药物在透皮吸收过多时,可能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15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2.透皮给药•新生儿骨骼肌血流量小,肌肉收缩无力影响药物扩散,肌内给药的药物吸收率较低。此外,由于可致局部感染和硬结,所以新生儿最好不要肌内给药。16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3.肌内注射给药•常用于呕吐及不愿意口服药物的婴儿和儿童,可部分避免首关效应。•直肠静脉血流量的个体差异使直肠给药的吸收不稳定,导致血药浓度低于治疗水平或高达毒性水平,故治疗指数小的药物不宜采用直肠给药。17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4.直肠给药18<知识扩展>直肠与肛门部位的血管分布有特殊情况*一条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而入肝脏,在肝脏代谢后再转运至全身;*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栓剂进入直肠的深度越小,栓剂中药物不经肝脏的量越多,首过消除的影响越小。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4.直肠给药•新生儿皮下脂肪含量少,皮下注射容量有限,注射后吸收较差。19二、儿童药动学特点(一)药物的吸收5.皮下注射胃酸水平低,导致酸不稳定药物、弱碱性药物吸收增加肠蠕动不规则,胆汁分泌功能不完全等,直接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