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治疗苯甲酸利扎曲普坦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脑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看作是类同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的致残的慢性疾病。偏头痛特点偏头痛是发作性的、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发作前可有先兆发作时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或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暂时缓解3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主要病种之一数据来源:WHO“减轻头痛治疗负担全球战略”中国项目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项目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原发性头痛年患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似;其中偏头痛高达9.3%,是原发性头痛中主要的病种之一。原发性头痛发病率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WHO“减轻头痛治疗负担全球战略”中国项目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偏头痛亚型中,无先兆偏头痛占64%,有先兆偏头痛占18%。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占绝大多数。而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说明书中显示的适应症即为“有或无先兆偏头痛”,也就是说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适用于绝大多数偏头痛患者。同时,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对于较罕见的,出现半身不遂的偏瘫型偏头痛和共济失调等症状的基底型偏头痛患者并不适用。偏头痛性别年龄分布051015202530354020304050607080年患病率(%)年龄(年)女性WHO“减轻头痛治疗负担全球战略”中国项目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男性男:女=1:330-50岁之间偏头痛性别年龄分布,女性患病率在各个年龄段都远高于男性,男女比例总体为3:1。偏头痛高发年龄段为30-50岁。偏头痛疼痛与失能程度>95%患者为中重度或严重疼痛患者(%)39.1%部分影响生活53.7%严重影响生活(需卧床休息)7.2%功能正常>92%患者感到严重或部分影响生活>92%患者感到严重或部分影响生活偏头痛的威胁•脑白质异常风险增加3.9倍(P<0.05)•认知功能下降(P<0.05)•与抑郁症、恐怖障碍等精神疾病互为因果(P<0.05)•偏头痛患者发生卒中相对风险增加2.16倍、口服避孕药者发生卒中相对风险增加8.75倍(P<0.05),偏头痛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连续的症候谱头痛头痛后期时间头痛前期中度轻度重度前驱期情绪改变疲劳认知改变肌肉疼痛食物渴求完全可逆神经功能改变:视觉、躯体感觉先兆期头部钝痛鼻塞肌肉疼痛头痛早期单侧搏动样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惧嗅失能头痛晚期疲乏认知改变肌肉疼痛头痛后期偏头痛发病机制大脑皮层异常活动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神经源性炎症(外周一级敏化)脑干功能失调(中枢二级敏化)偏头痛急性治疗史40年代前40年代前第二代曲坦类药物——利扎曲坦(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90年代90年代80年代80年代60年代60年代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提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是偏头痛传导通路第一代曲坦类药物舒马曲坦未进行明确的发病机制研究,仅进行镇痛治疗麦角生物碱、非甾体抗炎药Wolff提出偏头痛发病机理的血管源学说,认为头痛是由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多肽导致炎症而诱发头痛近期研究显示偏头痛是由皮层扩散性抑制引起,三叉神经系统激活,外周和中枢敏化所致曲坦类:利扎曲坦(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等非特异性药物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抗抑郁药:阿米替林麦角胺类:二氢麦角碱、麦角咖啡因等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版)止吐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特异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镇静剂类:苯二氮卓等阿片类止痛药:吗啡等钙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抗癫痫药:丙戊酸、托吡酯中重度偏头痛Ⅰ级证据A级推荐Ⅱ级证据B级推荐轻中度偏头痛仅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时发作期急性治疗缓解期预防治疗起效时间需1-2个月;只能使发作频率下降50-60%,无法完全预防其他替代疗法:中成药、针灸、推拿等;生活习惯调整辅助用药促进吸收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偏头痛急性治疗首选用药由默克公司研制,1998年率先在荷兰上市通用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5-HT1B/1D受体激动剂,为第二代曲普坦类药物疗效特点:该产品能通过血脑屏障,解除头痛的起效时间缩短到10--30分钟,并同步快速缓解伴随症状,恢复患者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