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山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0月14日【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1、全球——人类早期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抗菌素的发明之前)——20世纪末传染病死因构成比由19世纪的50%—60%下降至10%以下2、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已退出前十位死因(居首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44.15/10万;死亡率1.15/10(总人口中)。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63.52/10万,死亡率1.12/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55%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二、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传染病(二)传染病的特点(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四)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六)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人——人流感、病毒性肝炎人——动物禽流感、狂犬病(二)传染病的特点1、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进入人体繁殖或产生毒素所致2、有传染性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免疫性病原体(pathogen)细菌破伤风病毒脊髓灰质炎立克次体恙虫热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沙眼螺旋体梅毒霉菌和寄生虫脚气、血吸虫病(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3、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的儿童1、传染源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分类病人(注意其潜伏期和传染期)霍乱病原携带者乙肝受感染的动物鼠疫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播途径分类直接或间接水痘、结膜炎(红眼病)空气或飞沫水痘、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伤寒接触传播淋病、疥疮、艾滋病血液或体液乙肝、艾滋病昆虫或动物乙脑、疟疾、狂犬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风疹、梅毒、艾滋病多途径传播艾滋病3、人群易感性定义: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特征: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四)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冬春季寒冷干燥、门窗禁闭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2、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六)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根本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重要措施1、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对病人隔离、治疗、管理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2、切断传播途径灭蚊、改水、规范采血输血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戴口罩、不去公共场所卫生习惯(勤洗手)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疫苗接种被动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抗狂犬血清、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体育锻炼三、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形式1、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80%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2、我国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5位病种是: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3、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4月和11月4、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学校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1、学校的特点相对封闭人群聚集容易相互传播接触面广(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2、学生的特点个体的免疫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传染(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易感人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