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JGastroenterol,2013,Vol.18,No7·共识指南·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华胰腺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3.07.010本文通信作者:王兴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Email:wangxp1965@yahoo.com.cn;李兆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科,Email:zhsli@81890.net;袁耀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Email:yyz28@medmail.com.cn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于2003年制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对提高我国AP的救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随着对AP诊断和分类标准的更新,以及国内外对该病临床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修订新的AP指南,以进一步规范该疾病在我国的临床诊治。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20%~3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一、术语和定义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最新修订的亚特兰大AP分级和分类系统(2012年)[2],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AP术语和定义,旨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一)临床术语1.轻度AP(MAP):具备AP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病死率极低。2.中度AP(MSAP):具备AP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伴有一过性器官功能衰竭(48h内可自行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而无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48h内不能自行恢复)。对于有重症倾向的AP患者,要定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持续评估[2]。3.重度AP(SAP):具备AP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须伴有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持续48h以上、不能自行恢复的呼吸、心血管或肾脏功能衰竭,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脏器)。SAP病死率较高,为36%~50%,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3]。4.建议:①MSAP由2003年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中定义的“SAP”中划分出来,符合原“SAP”的条件,但不伴有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②不建议使用“暴发性胰腺炎(FAP)”,因该术语提及的起病时间“72h之内”不能反映预后,并且其诊断标准之一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也只是部分AP的临床表现,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二)影像学术语[2]1.间质水肿性胰腺炎:大多数AP患者由于炎性水肿引起弥漫性胰腺肿大,偶有局限性肿大。CT表现为胰腺实质均匀强化,但胰周脂肪间隙模糊,也可伴有胰周积液。2.坏死性胰腺炎:5%~10%的AP患者伴有胰腺实质或胰周组织坏死,或二者兼有。早期增强CT有可能低估胰腺和胰周坏死程度,起病1周后的增强CT更有价值,胰腺实质坏死表现为无增强区域。(三)其他术语[2,4]1.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cuteperipancreaticfluidcollection,APFC):发生于病程早期,表现为胰腺内、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可单发或多发。2.急性坏死物积聚(acutenecroticcollection,ANC):发生于病程早期,表现为液体内容物,包含混合的液体和坏死组织,坏死物包括胰腺实质或胰周组织的坏死。3.胰腺假性囊肿: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AP起病4周后。4.包裹性坏死(walledoffnecrosis,WON):是一种成熟的、包含胰腺和(或)胰周坏死组织、具有界限分明炎性包膜的囊实性结构,多发生于AP起病4周后。5.胰腺脓肿:胰腺内或胰周脓液积聚,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