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年8月第3卷第4期�Research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1AugustVol.3No.4文章编号:1674-4616(2011)04-0207-04�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iuhengliangwowo@163�com中医诊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过去与现在魏军平��刘恒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为临床常见病,我国传统医家对其有着数千年的认知历史,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是现代医家在中西医汇通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治法治则。现将历代医家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如下。1�秦汉以前和秦汉时期现存中医书籍中,�瘿�字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经脉篇�[1]云:�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盛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痈疽篇�[1]云:�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金匮要略�[2]中也有关于�瘿�的描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但前面描述的�瘿�是否代表着�瘿病�,后世医家有不同的观点。而�神农本草经�[3]关于�瘿�的描述比较确切,共有四味药物可以治疗�瘿�,分别是:海藻、白头翁、连翘、夏枯草。由此可知,秦汉时期医家已经认识到�瘿�的存在,并总结发现海藻、白头翁、连翘、夏枯草等中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疗效,但并未对其病因病机进行阐发和论述。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志�魏书�[4]云:�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之曰:�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说明三国时期已经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瘿病,但限于手术条件,成功率低下。到晋代出现了第一部完备论述瘿病的医著�小品方�[5],书中首次使用�瘿病�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瘿病者,始作与瘿核相似。其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乃不急然,则是瘿也�。该书提出瘿病病因与地方、饮水有关,病机与�肾实�相关,制定出治疗瘿病的专方���昆布丸。此外,在其�治少小百病诸汤方�中有还写道�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悉得。今但令不狐臭、瘿瘤、瘿、气味��便可饮儿也�,证明当时已经发现患有瘿病的母亲其母乳对婴儿不利。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该书在�灵枢�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仅描述了�胆足少阳之脉�与�马刀挟瘿�的关系,还在第十二卷�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篇中写道�瘿,天窗(有本作天容)及臑会主之。瘤瘿,气舍主之�[6],而同一时代王叔和�脉经�[7]则仅描写了�胆足少阳之脉�与�马刀挟瘿�的关系,并未涉及具体穴位的应用。此外从�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篇名中,可以看出晋代医家已经提出�气有所结�为�瘿瘤�病因了。3�隋唐时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8]对瘿病论述又进一步,他指出瘿的发生与忧思气结有关:�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瘿病的症状为�初作与瘿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气结成瘿者,但垂核捶捶,无脉也;饮沙水成瘿者,有核瘰瘰无根,浮动在皮中�,并首次对瘿进行分类,分成血瘿、肉瘿、气瘿三类,还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有血瘿,可破之;有肉瘿,可割之;有气瘿,可具针之�,可见当时瘿病主要是使用外科手术和针灸治疗。而关于眼睛的病变,在其�目珠子脱出候�中首次提到眼位异常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但因其对全身症状描述简略,使我们难以确定该症状与甲亢眼病之间的关系。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均为大规模临床医学著作,收集整理了�小品方�、�释僧深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唐以前诸多医著,并加以发挥,基本上代表了唐代医药的真实水平。在�千金要方�[9]中,�瘿瘤第七�篇详细论述了瘿病的治疗,此外该书中还有养生、经脉、择乳母法也论述了瘿病。在�千金翼方�[10]中,也有相似内容记载。而�外台秘要�[11]中的论述更为详细,书中共有�207�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年8月第3卷第4期�Research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1AugustVol.3No.4�瘿病方一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