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東亞人的遺傳系統初識.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臺北),2002,10:123-136.LIHui.RealizingtheHereditySysteminEasternAsian.JournalofNationalDr.SunYat-senMemorialHall(Taipei),2002,10:123-136.JournalofNationalDr.SunYat-senMemorialHall123中華民國91年11月12日出刊東亞人的遺傳系統初識/李輝在西方人眼裏,遠東永遠是個神奇的地方,這裡不僅有多變的氣候、複雜的地形,還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在我們這塊東亞大地上,從青藏高原的萬仞雪域,到琉毬列島的千頃碧波,從塔克拉瑪乾的漫漫黃沙,到婆羅洲的莽莽森林,生活著千百個形形色色的民族和部落。千萬年的生息和繁衍,他們創造了一個個燦爛的文明,成爲人類歷史上不可抹滅的炫色。驚嘆之餘,人們一直在追問,這些人群之間究竟有什麽樣的關係。迄今爲止的任何理論都承認,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遠祖,在漫長的歷史中漸漸分化成不同的族群。這種分化的起因,當然是人口增長之後的群體擴散造成的地理分離。而群體分化的內在表現為遺傳差異,外在表現則為文化特化。自然,兩種表現出除了決定於群體的系統發生關繫外,也都會受到群體閒交流的影響,使我們看到血統的混雜和文化的融合。科學調查已經證實,自然狀態下遺傳交流比文化交流要慢得多。所以長期以來,民族學和考古學要從文化特徵來研究人群的系統發生關繫,總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更爲致命的是,與遺傳特徵不同,文化特徵還會受到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文化人類學家們的探索之路坎坷異常。所以要認識人群的系統發生關繫,直接研究其遺傳特徵,不啻是條捷徑。壹、遺傳基因能區分民族系統嗎?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不瞭解遺傳現象的本質,更不知道遺傳的物質基礎DNA分子。所以最早對人群遺傳特徵的研究,都停留在外在形態的觀察。體質人類學因此發展起來,科學家們測量了一個個人群的眼、耳、口、鼻、四肢和身軀,用大量的數據來比較人群閒的差異程度。然而,我們都知道,許多體態特徵會收營養狀況的影響,譬如身高、體重等等。還有一些又會受制於特殊生活方式,或氣候環境的影響,譬如膚色等。所以體制形態的分析結果,離人群真實的系統發生關繫還是很遠,至今都沒能解決各種指標的成分區分,雖然體質人類學傢還在努力著。自從十九世紀中期孟德爾(Mendel)發現了遺傳法則,人體上的一些簡單的遺傳特徵相繼被找到。比如血型、色盲、體味、舌運動、耵聹(耳垢)等。早期的人類遺傳學家通過觀察和化驗,瞭解了大量真正不受外在影響的人類遺傳特性,也的出了人類的此項研究,就發現了中國從東向西和從南向北的幾種梯度遺傳差異。但是,這些特徵專案的類型較為貧乏,不足以體現人群如此複雜的關係。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124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對DNA分子的直接研究成為可能。起先,一些有具體功能的基因的多態性(即人與人有差異)得到了關注。研究得最多的是人類特異性免疫蛋白基因(HLA)。他的確有相當多的類型,可以觀察到大量群體間的差異。但由於與重要的人體功能有關,所以它的變異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無法與人群的分化完全同步。其實,『人類基因組計畫書』的完成使人們發現,在人類冗長的DNA分子中,有具體表達功能的基因只有三萬個左右,而大部分的區段都只是填充基因組或維持分子結構的無意序列。這些序列的變異往往不會影響正常的人體功能,所以可以自由的與人群分化同步。然而,不管有無功能,位於常染色體(Auomosome)上的序列都會碰到混血的難題。人類基因組主要分成二十三段,每一段構成一種染色體,其中二十二種是常染色體。每種常染色體在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對,其一來自母親,另一來自父親,但在繼續傳給後代時,父母雙方的染色體會打斷而後重新拼接,即重組(recombination)。所以不同位置的突變之間毫無關係,其組合完全沒有意義(參見圖一)。■圖一常染色體的遺傳(子代完全打亂了親代的結構)於是,人們自然開始關注沒有重組現象的區段,其一是線粒體(mitochodriaDNA),其二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NRY),線粒體是男女都有的,但不管男女都來自其母親,男性的線粒體一般無法傳給後代,所以人們的線粒體都來自其女祖先,自然不存在重組。NRY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