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9月5日-6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皓月、埋怨、宽慰、婵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4.,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1.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视频,课件出示<<水调歌头>>全篇。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最大。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表示不满。宽慰:安慰。婵娟:指月亮。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师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课件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读准字音:品尝观赏眼睁睁(2)读准多音字:埋怨各奔东西(2)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诗歌诵读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朗读。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配乐朗诵诗,齐诵。四、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习字册。板书:2.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苏轼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细读课文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苏轼正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师板书:心绪不宁什么叫“心绪不宁”?(心情不平静)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呢?出示:第二、三自然段(1)谁来读一读?(2)说说他心绪不宁的原因。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从哪里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什么叫“形影不离”?说说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朝夕相处、如影随形),体会他想见到弟弟的迫切心情。读第一句话。中秋节民间有什么风俗?师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思念弟弟】看着圆圆的明月,想着和弟弟在一起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快乐情景,想到已有7个年头没在见面,苏轼因思念弟弟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人无法团聚而倍感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了月亮。【板书:埋怨】出示第4自然段(1)指名读。(2)女生读。板书:月圆人不圆(3)齐读,把这种思念、孤独、惆怅朗读出来。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自由轻声读课文(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板书:宽慰(3)师生一起听歌曲<<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相机理解“婵娟”的意思。讨论: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相机板书:真情留人间三、总结课文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四、作业1.背诵第4~6自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