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4、悲悯的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挂着一个月亮,月光透过层层的云彩,洒在大地上,满天的繁星伴随着,闪烁着,静静地,散发出迷人的美。河面上浮着一个月亮,月光随着碧波涟涟,辐射出一片白莲般的光泽。微风吹过,或一个锦鳞的跳动,月光顿时化作闪烁的碎银,迷离而更加诱人。这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月亮,那是野地里,瓜田边,或者小溪畔的月;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在哪里,一刻也不离开我,月亮象住在天堂里的奶奶柔和的脸庞,多么亲切而慈爱啊。故乡的月亮,总是最圆最亮。一盘圆圆的月亮,蓦然从硕大的椰树枝叶间透露出来,眼看着它升上了树梢。初升的月亮是那般巨大,大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随着月亮渐升渐高,皎洁的月光便洒了下来。总是忘不了月光在祖屋院子里洒满一地的情景,墙角边传来低低的虫鸣,远处时有夜枭的鸣叫,但一切又显得那样静谧, 仿佛能听见月光泼洒在地上的声音。等到我在异乡,我便更加相信,我所看到的月亮,就是家乡的月亮。月亮成了我思乡时的唯一慰藉,成了我心灵上久留弥散的清凉薄荷。我还愿意相信,月光有着普世的性质,在眷顾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呢?试想想,就月光的普遍性而言除了阳光和空气,还有什么能与月光比拟呢。其实,对于月光,作为悲悯的爱普遍存在,古人早就赞美过了。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王昌龄的眼里,秦朝的明月,汉时的关,山河满眼沧桑,尽在那片似曾相识的月光中。苏东坡更是把月亮当成人类理想的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我们感到,生活在这个茫茫然的世界上,只要有月光相伴,毕竟是幸福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在贝多芬心中,那片永恒的月光,便是一种博爱,他愿意把它送给天下所有困苦或者正在享受幸福的人们。如果这世上还有博爱的话,我想,那一定是由悲悯的月光体现出来。在她的眼里,古往今来,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通通透透,却从来没有说出一点是非,道出一点道理。正因为她看到人间的遭逢兴衰、岁月更迭太多,目光才那样平静、淡定,胸怀才那样无限宽广。试问:世上还有什么比月光对天下万物更具有包容性呢,还有什么比月光更善待众生呢?月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