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与荷有关的诗句。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读准字音。过程与方法目标:1.速读法。速读课文找出线索,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2.品读法。品读课文,理解荷之韵的“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流露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培养高尚雅致的生活情操。2学情分析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诵读、品析“荷之韵”与“人之韵”。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线索)。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清塘荷韵一、导入:说说与荷有关的诗句活动2【讲授】清塘荷韵二、新授(一)解题:荷韵,及荷花的风韵、风姿,情趣。(二)牵手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您掌握了十几个国家的语言,撰写了几十本博古通今的著作,如今在病床上,马上就100岁了,可您为什么还在写?世间从不缺少辉煌的花冠,缺少的是不被花冠晕染的淡定。与其说,您用学识、勤勉和睿智赢得了赞许,不如说是您朴素的本心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正是谦谦君子的胸襟,才有您一辞“大师”,二辞“泰斗”,三辞“国宝”。所以,您不愧为大师,不愧为泰斗,不愧为国宝。(三)写作背景(四)速读课文找出线索,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细腻地描绘其思想情感的变化:一个老者面对空空如也的池塘顿生遗憾而后补憾盼望失望微有希望狂喜思索。遗憾——好象缺了点什么、不符合我的审美。补憾——把五六颗莲子投入池中。盼望——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失望——水面上什么也没有出现。微有希望——第三年……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片叶子。狂喜——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思索——顽强的生命力(五)品读课文,理解荷之韵的“韵”。朗读6—8段,思考荷之韵的“韵”是通过写荷的什么体现出来?荷叶(6—7)荷花(8—11)活动3【活动】清塘荷韵(六)深入探究,诵读、品析“荷之韵”与“人之韵”。明确:“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旺盛的生命力“走动”写尽了荷叶的默默无闻与顽强不屈。(板书④“顽强”)“花之韵”1.请大家速读11两段,圈出关键词句,说说塘中的荷花美在何处?明确:外形之美:花多瓣多、红艳耀目、迎风弄姿——生命力旺盛内在气质:与众不同、高高凌驾、睥睨一切——恣情,张扬。吸引我和邻居天天驻足观赏来侧面烘托荷花的美。花之韵:热烈张扬2.季荷经过四年的力量的蓄积终于勃发出生命的活力,人也是如此。你们能发现那盛开的花和作者之间的共同点么?都是厚积而薄发的。师:季荷盛开时是热烈而张扬的,而9—10两小节文字展现的却是荷花的另一种风情。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清塘池畔,一起欣赏“池花对影落”的美景(齐读)这幅美景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画面特点)?明确:柔和、宁静、祥和......(板书⑩“宁静”)3.师:生命的凋落,总带给人一种感伤与沉重,可为什么季老能以宁静的心态面对荷花的凋谢?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体会。明确:豁达、超然、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