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突破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展开教学,即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并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总结。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境设置法、比较归纳法、讲授法等。学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学生准备:预习本节问题探讨及基因突变的实例。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1.基因突变的实例讲述:生物的变异有两种类型。那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我们知道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像玉米这样,子粒饱满是由于水、肥和光充足引起,也就是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而太空椒遨游过太空,宇宙辐射改变了遗传物质,因此这个变异性状就是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下面一些图片是关于正常的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生阅书第80—81页后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讨论并回答问题)。问:从图片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答: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答:有,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讲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学生看课文81页讨论并回答问题)。问:两者有什么区别?(答:正常的是谷氨酸,异常的是缬氨酸。)问:氨基酸是由什么决定的?(答:由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问: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问: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答:一个碱基对的改变。)问:DNA上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怎么来决定性状的?(答:基因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就是要把特定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反映到具体的蛋白质结构上。)讲述:我们看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基因结构改变除了碱基对的替换,还会不会有其它可能?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现在请大家自己来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答: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