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DNA的结构和复制(2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2)能力方面:通过对有关遗传实验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态度观念方面:通过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强化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2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学生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重点。它对于学生理解后面的有关DNA的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由于课文中是直接给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这个模型本身又涉及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的许多化学知识,因此也成为这一课题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的过程讲授知识,另一方面要借助于直观教具——模型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这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非常有益的。(2)难点: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模型。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媒体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是怎样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具有遗传物质的两个特点,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作为遗传物质DNA还应该具备什么特点?”“那么,DNA在结构上是否具备这样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挂图自由思考与讨论并发表看法:学生这时要通过回忆说出:“遗传物质还应该具备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遗传物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可能而且应该是发生了少量的变化。”提问: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又由几部分组成?创设问题情境自由思考与讨论并发表看法(回答:核苷酸)(回答: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碱基组成)提问:五碳糖若改为脱氧核糖,则该核苷酸叫什么?讲述:①三种物质如何构成四种基本组成单位:碱基、磷酸分别与脱氧核糖相连,形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四种基本组成单位。创设问题情境FLASH课件自由思考与讨论并发表看法(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略。)提问:氨基酸之间如何构成多肽链?那么,四种基本组成单位如何形成脱氧多核苷酸单链?讲述:①由脱氧核糖与磷酸间隔排列形成DNA分子的外侧,即DNA的两条主链。②DNA分子内侧的碱基,按互补配对原则,经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即DNA内部的侧链。③借助于模型可以示意双链如何盘旋形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总结出构成DNA分子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及结构吗?创设问题情境FLASH课件模型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回答:通过脱水缩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总结出:五种化学元素、三种物质、四种基本单位、两条脱氧多核苷酸单链和一种双螺旋结构在介绍四种基本单位时要特别指出两点:a.在DNA样本中,A的数目总是创设问题情境投影自由思考与讨论并发表看法和T的数目相等,C的数目总是和G的数目相等。即:(A+G)∶(T+C)=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在来自不同样本的DNA中(A+T)∶(C+G)的比值具有物种特异性。练习:已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G/T+C=4,则其互补链中及整个DNA分子中A+G/T+C=?已知某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4,则其互补链中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能总结出DNA结构的特点吗?问题情境模型观察模型并自由思考与讨论结构特点:①由两条链构成,这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③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从DNA的结构上,为什么能得出DN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最后,还应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进一步说明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需具备的“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两个特点。FLASH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观察课件演示并自由思考与讨论①DNA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外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是稳定不变的;②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内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③DNA分子的特异性,是由于每个特定的D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