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误区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误区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把传统的一尺讲台、一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声有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当多媒体出现时,我们免不了一阵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也该冷静地思考着,发现我们步入了一个误区,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我们也该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正确运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关键词:多媒体、优势、误区、对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所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资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它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一、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多媒体集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重、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征。多媒体有声有色的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图片、声音、动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一册的教材中基本上都有一些有关英雄人物方面的课文,而那些英雄人物离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英雄们的一些行为。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战争年代,激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利用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而多媒体正好解决了此类难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歌曲和录象,把学生带到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感受英雄们为了解放中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例如教学《芦花荡》时,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看了电影后,学生对抗日战争年代的孩子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芦花荡》做了一个感情的铺垫。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了课文之后,展开讨论,体会老头子的沉着机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老头子有了感性认识之后,适时地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学生在动听、凄凉的歌声中流下了眼泪,此时,根本无须教师说一些小姑娘如何英勇不屈之类的话,学生对小姑娘的敬仰之情,对敌人的愤慨从红红的眼眶中流露出来了。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化小为大或变大为小,从而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以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向学生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种子方法。这一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把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又如在教学《蟋蟀》一文,对于城里的孩子,很少有学生了解蟋蟀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纯粹说教,学生也能记住他们的脚印形状,但这样的效果明显不好。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蟋蟀的样子,然后让学生猜测蟋蟀的生活习性?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连连线,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随机板书。学生对四种动物的脚印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此时随机地播放动画,学生一边看一边跟着朗诵,学习兴趣浓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利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