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歌谣——《月光启蒙》课堂实录[授课对象]:河北省张家口市蒙古营小学五(3)班学生[执教者]: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师:听说过庙港么?生:(齐)没有。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师:听过苏州话么?生:没有。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生:(好奇)想!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生:就是说给别人听。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生:(齐)口耳相传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生:(齐)口耳相传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生:没有。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生:méngmēngměng师:“蒙”字什么头?生:草字头。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生:草,或者植物。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生:(齐)两横。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生:两横。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生:开启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生一时语塞)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生:看见了。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生齐读课题。)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生齐读。)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