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李行仁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过她之外,还专门写过一篇怀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让我们共同走近长妈妈,走进鲁迅的童年时代。这样设计导入,可以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二)作者简介及题解: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总结。如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最初用“鲁迅”作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接着联系本学期的课外名著阅读,较详细地介绍《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1927年广州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如此处理,可以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完了作家作品,回到课题,为方便同学理解,先简单介绍一下《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现存十八卷。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堪称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之所以介绍《山海经》,目的是激起同学们阅读本文的兴趣。通过介绍,可以看出,《山海经》是一本古老的地理书,而长妈妈是一个下层劳动妇女,不识文不断字,作者为什么把二者放在一起呢?(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围绕着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2、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迅哥儿,你是否希望有阿长这样一位保姆?(采用辩论的形式展开)第1题的第一句,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问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点拨提示,也不难回答。小结阿长其人:阿长是一个生得黄胖而矮,长得并不好看下层劳动妇女。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她出身低下,没有文化,身世不幸却盼望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是大户人家周家的保姆。缺点:饶舌多事、麻烦多礼、愚昧迷信优点: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第2题前两问,较对容易,多数学生可以轻松回答;对于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七件事:1、“阿长”的由来2、“切切察察”的毛病等3、摆成“大”字的睡相4、懂得许多规矩(元旦的古怪仪式)5、给“我”讲“长毛”的故事6、谋死“我”的隐鼠7、为“我”买来《山海经》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以后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对于第3题,目的是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长妈妈的优点及缺点,更好的对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