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1906)血液动力学监测的新观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郭曲练一、血液动力学监测概述血液动力学含义通过有创或无创的手段对各种压力,波形,心排血量,动静脉血气,氧合等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病人的循环功能状态。一、血液动力学监测概述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心输出量监测组织灌注监测监测内容一、血液动力学监测概述监测技术发展趋势BPCVP无创COHRPAWPTEE食道超声ECG有创CO组织灌注监测(如PrCO2局部CO2)㈠中心静脉压监测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㈠中心静脉压监测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㈠中心静脉压监测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㈠中心静脉压监测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㈠中心静脉压监测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㈡肺动脉导管监测适应症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估计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区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各种大手术围术期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㈡肺动脉导管监测许多文献仍然证明肺动脉导管对于处理循环的问题有实质的帮助。但对于肺动脉导管是否对病人的存活率有帮助,则缺乏控制良好的研究评估证实。肺动脉导管所提供的热稀释法在现在仍然是所有方法中的黄金标准(goldstandard)。二、血液动力学监测进展㈢心输出量监测方法温度稀释法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锂稀释法心阻抗血流图超声技术MRI评价心功能1.温度稀释法应用Swan-Ganz导管热稀释法(therm-odilution)测定心排量,是目前临床及动物试验中使用最广的有创监测心功能的方法。温度稀释曲线TheFickprinciple1.温度稀释法原理及方法CCO测定CO是将传统的肺动脉导管进行改进,该方法是在肺动脉导管(PAC)相当于右心室处(距头端10cm处有一电极加温系统)有热发生器,通过释放热量使周围血液温度升高,然后由热敏电阻测定血液温度变化,得到与冷盐水相似的温度稀释曲线计算出肺动脉血流速度和CO。1.1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临床评价■CCO测定心排血量与TDCO相关系数0.85-0.98。■CCO在输入MAP、CVP、肺动脉契压(PCWP)后可计算全套血液动力学指标。■CCO可同时连续显示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可用于呼吸功能监测。1.1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临床评价■CCO减少了仪器定标和注射盐水带来的许多影响。■CCO仪器和导管价格昂贵。■当CPB开始降温,体温低于31℃或各种原因导致血温高于41℃时,CCO无法测定。1.1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原理■PiCCO采用成熟的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O),利用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iCCO)。1.2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1.温度稀释法原理■PiCCO仅需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室温水或冰水,在大动脉(通常是主动脉)内测量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因而能够测量全心的相关参数,而不是仅仅以右心来代表全心。■同时测量动脉压和CO,因此能够连续反映血管阻力的变化(SVR)。1.2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1.温度稀释法临床评价■PiCCO只需利用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条动脉通路,无需使用右心导管,损伤更小,节省费用和时间导管放置过程更简便,无需胸部X线定位。■对每次心搏测量,监测更及时。■PiCCO能直接提供前负荷数据及肺水情况。■Sakka等人的临床研究,PiCCO与TDCO的相关系数为0.91,与Fick法的相关系数为0.94。1.2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RBCO)RBCO原理■1980年Gedeon首先报道利用部分CO复吸入法测CO的技术,后经Capek及Roy扩展得以完善,研制出利用呼出部分重吸入气体中CO2监测来间接推算心输出量的方法。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RBCO)RBCO原理■采用增加呼吸死腔等措施,在一个测量周期内(3min)重复吸入CO250秒左右,计算重复吸入前后的肺毛细血管的血量。■NICO的传感器与复吸入装置相连,通过复吸入活瓣的定期开闭调节复吸入周期,工作周期为3min,分3期:基线期(60s),复吸入期(50s),稳定期(70s)。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RBCO)RBCO原理■基线期复吸入活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