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左传》教学目的:诵读基础上的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史传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及相关特色。教学内容与步骤:听——读——品——析一、课前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历史散文人物形象文言词句二、有关文学知识1.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1)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这种体裁。(2)国别体:是一种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裁。《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裁。(3)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均采用这种体裁。2.作者作品:《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其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迄今无定论。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根据孔子《春秋》而作,是解释阐明《春秋》的,故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叙事委婉详尽,写人鲜明生动。《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3.背景资料:公元前630年(僖公30年),秦晋围郑;之前,郑两次无礼于晋:晋曾内乱,晋公子重耳逃亡路过郑,遭拒;后得秦的帮助。前632年(僖公28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出兵助楚,楚战败。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1注:配合讲解出示历史简图:⑴春秋时期形势图⑵秦晋围郑形势图。三、听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péi)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四、故事情节(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简笔画讨论):秦晋联兵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智退秦师晋国无奈撤兵五、难句(词)释疑(同学相互释疑):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夜缒出缒,借助绳子从城头放下。敢以烦执事烦执事,劳烦下属。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面通行待客的主人。共其乏困共,供。乏困,偏义,名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设版,修筑土墙。何厌之有之,提宾。既东封郑封,使郑为疆界,动词。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若不阙秦阙,侵损。秦伯说说,悦。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借助。敝,损害。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同盟。知,智。六、品析课文语言及情节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一写形势严峻(“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岌岌可危);二写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三写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2伏笔巧妙、行文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佚之狐的“师必退”表现了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郑伯见烛之武遭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郑伯表现出大度宽容、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兵临城下,形势严峻。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秦、晋尚是盟国,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点明利弊,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秦伯不能不动心。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说明舍郑对秦国有益。如果说此前是动摇秦伯,此处则是诱惑了。假如烛之武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