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本节考点:(1)解剖特点(2)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1.肾脏: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婴儿期肾脏位置较低,下级位于髂嵴以下平第4腰椎,2岁以后才达髂嵴以上,故2岁以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2~4岁时分叶消失。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3.膀胱:婴幼儿膀胱位置较高,尿液充盈时,在耻骨联合上容易扪及,膀胱排尿受脊髓和大脑控制,至1.5岁左右时可自主排尿。膀胱容量(ml)约为(年龄+2)×30。年龄单位为岁。4.尿道:新生儿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3~5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故上行性感染比男婴多。男婴尿道虽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也可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二)生理特点1.肾功能: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数量已达到成人水平,但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调节能力较弱,且储备能力差。肾小球滤过率平均为每分钟约20ml/1.73m2。肾小管的功能不够成熟,对水、钠的负荷调节较差,在应激状态下,往往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容易发生水钠潴留。初生婴儿对尿的浓缩能力不及年长儿与成人,尿最高渗透压仅达700mmol/L(成人可达1400mm01/L),直到一岁半时达成人水平。2.排尿次数及尿量:约93%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99%在48小时内开始排尿。生后最初数日每日排尿4~5次,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较小,排尿次数频繁,1周后可增至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学龄前每日6~7次。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新生儿正常尿量每小时为1~3ml/kg,正常婴儿每日排尿量为400~500ml,幼儿500~600ml.学龄前小儿为600~800mol,学龄期小儿800~14OOml.学龄儿童每日尿量少于400ml,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l,婴幼儿少于200ml,即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新生儿每公斤体重少于O.5ml/h即为无尿。3.尿液特点:出生后前几天尿液色较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出现乳白色沉淀,此为盐类结晶而使尿液变混。正常小儿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不超过每天100mg/m2,随意尿蛋白(mg/dl)/肌酐(mg/dl)≤0.2.清洁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管型一般不出现,12小时尿细胞计数(Addis计数)蛋白含量<50mg,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本节考点:(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血尿、高血压,由多第1页主管护师考试网上辅导儿科护理学种原因引起,其中多数发生于急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被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本节主要叙述此种肾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常见的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二、临床表现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链球菌感染灶以上呼吸道或脓皮病为主。(一)典型表现1.血尿:起病时几乎都有血尿,其中肉眼血尿占30%~50%,呈浓茶色或烟灰水样(酸性尿),也可呈洗肉水样(中性或弱碱性尿)。肉眼血尿多在1~2周消失,镜下血尿可持续数月,运动或感染后可暂时加重。2.水肿、少尿:70%病例有水肿,晨起明显,轻者仅眼睑、面部浮肿,重者全身水肿,水肿呈非凹陷性。在水肿同时尿量明显减少,水肿一般于2~3周内随着尿量的增多而消退。3.高血压:约30%~80%患儿有高血压,血压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增高,于病程1~2周后随尿量增多而降至正常。(二)严重表现1.严重循环充血: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而出现循环充血。表现为气促、发绀、频咳、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湿啰音,心率增快,甚或出现奔马律,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增高。2.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充血扩张而至脑水肿。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一过性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