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第13卷11月上旬刊第十一回痰生百病奇病痰生化消涤法皆可受功袁景贤(闻喜县五七七医院,山西闻喜043800)话说,今天又来到专家会议室,各科实习生已经到位,专题讲座即将开始,今天的主持人是小刘医生。小刘医生:在座的各位师生大家好!“中医袪痰法临床应用”专题讲座现在开始。首先由王老给大家讲解。王老是中医世家,并有很深的造诣,再加上临床和教学五十余年,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大家继承和发扬,望各位实习生认真听讲,并写出心得。王老:我首先谈一谈概念。简单地说,“袪痰法”就是治疗“痰饮病”的方法。在讨论和研究“袪痰法”之前,我们再回忆一下,在课堂上学过的“痰饮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临床特点,才能使“袪痰法”的临床应用更准确,效果更明显。痰饮是由于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导致水液停积的一类病证。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是泛指人体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聚而成的危害机体的病理性物质而引起的一类痰病的总称;狭义“痰饮”是指因水湿内停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故也。痰饮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体征:面色萎黄,目胞暗黑,水肿光亮,皮下成颗粒或绵软包块,脉滑或素体肥胖。②症状:头重痛,时作时止,眩晕,呕恶,失眠,心悸或局部冷痛麻木。③病程较久,它药不效。④久病身体不致大衰,或素盛今疲,或素瘦今肥,其形如肿等见证者可考虑是“痰饮病”。其次,再谈一下对“痰饮病”的新认识。为什么又作专题讨论呢?其因有二:一为随历史沿革,《内经》称“饮”,为后世认识痰饮作了奠基;《金匮》趋于完善;隨唐至金元,有了新的发展,世人认识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痰为百病之源”;又一认为由“痰”形成许多极为复杂的病变,提出了“怪病皆由痰生”的看法。由于临床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然作专题讨论。第三:关于“痰饮病”的治法,云为“袪痰法”。方法大致有三:即化痰、消痰、涤痰之类。化痰法主要是化散或排除痰饮的方法,用以治疗狭义痰饮为主,即以肺为主,代表方剂有:止嗽散、贝母瓜蒌散、二陈汤等。消痰法:具有强行排痰或消散痰饮的方法,适用于痰浊内恋,不能化散者。痰浊阻肺而喘息不止者,用消痰平喘法。痰阻经络,发为瘰疬、瘿瘤者,用消痰软坚法。代表方剂有:三子养亲汤、消瘰丸。涤痰法:是用有荡涤、逐痰作用的方法,适合于老痰、顽痰停聚化之不去,消之亦不去者。痰饮内聚迷闭心窍,发为癫狂等证者,用荡涤痰涎法。若中风昏愦、痰涎上壅者,则宜搜风逐痰。代表方剂有:礞石滚痰丸、三生饮等。第四,袪痰法的具体运用。按西医学的分类可用于内、妇、儿科等各种疾病,现概述如下:①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有急慢性两种,按中医理论,前者多属外感咳嗽,后者多属内伤咳嗽。两者都是肺系统病证。不过外感咳嗽起于肺,内伤咳嗽则是他脏先病,累及于肺。外感是四时不正之气,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侵。内伤咳嗽,或因脾虚生湿聚痰,上犯于肺;或因肝郁化火,灼津为痰;或因胃气虚弱影响津液输化,三者均能阻碍肺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咳嗽。治疗外感如麻杏石甘汤,内伤如二陈汤等。②支气管哮喘:本病发生是体虚肺有伏痰。可因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而成痰,或因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内郁成痰。如《症因脉治》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血,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当哮喘发作时,在治疗上用祛痰平喘法是很重要的。我院曾用哮喘膏(制南星、桔梗、川贝、细辛、杏仁、生甘草、生麻黄、白苏子、紫苑、生姜、白蜜)治疗支气管哮喘25例,16例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③支气管扩张,多因内有宿痰,复招反复外感,内外合邪,壅阻气道,使肺失清肃而发病。日久,宿痰胶着形成窝囊,每因外感引动,则痰升气逆而复发,其痰随去随生,且多从热化,耗伤气阴,损伤脉络或夹淤滞,逐渐引起气道之形质受损,则病深顽固。我院曾研究用百合半蛤片(百合、生半夏、蛤粉、白芨、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