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告诉你,股骨颈骨折综合评判及处理的最佳选择“与常规骨折相比较,股骨颈骨折没有明显的骨坏死及相应的清除过程,没有发现明显的血肿形成、大范围的炎症反应、软骨内成骨现象和外骨痂形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最新策略。姜保国教授指出,常规骨折愈合模式一般包括血肿形成期、炎症期、骨痂形成期和骨改建期的“四期”,临床医生多年来一直遵循这一常规,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其实,当遇到包括股骨颈骨折在内的骨端骨折时,应该重新考虑其愈合是否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我们完成了一个骨端骨折的动物模型实验,发现骨端骨折的愈合模式与骨干骨折完全不同,具有5个特点:一是没有明显的骨坏死及相应的清除过程;二是没有发现明显的血肿形成;三是没有发现大范围的炎症反应;四是没有发现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五是没有发现明显的外骨痂形成。我们对骨端骨折的愈合提出了新研究机制,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瑞士的骨科杂志上。这一机制未来将在临床上指导对骨折患者的复位内固定治疗,并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和下地活动。”股骨颈骨折备受重视是因为它会造成整个人体运动功能障碍;另外,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还容易带来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果,也是多年来开展股骨颈骨折研究的原因之一。股骨头血供来自于4个动脉: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骺外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其中以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骺外侧动脉为主要血供来源。股骨干骨折的分型有以下几种:按骨折移位程度的分型――国际通用的Garden分型(I型:不完全性骨折;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Ⅲ型:有部分移位;Ⅳ型:完全移位)。按骨折部位的解剖分型,则分为基底型、经颈型和头下型,这一分型是与血供密切相关的。股骨头的血供很像一条“项链”,骨折线在“项链”以上的头下型,血供损伤严重;而骨折线接近“项链”的基底型,血运会相对好一些;大家在选择治疗原则时,都在运用资料不断地进行否定。另外还有A0分型,但国际文献中几乎没有多少应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药物or手术?当制定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时,第一个需要做的选择就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保守治疗是持续牵引及穿防旋鞋制动,适合于GaIdenI型、Ⅱ型骨折,骨折稳定,无移位,或具备手术指征,但身体素质很差,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但由于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死亡率高,临床上逐步减少此种选择。如果选择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选择内固定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姜保国教授指出,国内外专家对于股骨颈骨折治疗策略的共识是,一般年轻患者(70岁)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介于两者之间年龄段(50岁至70岁)的患者应该选择何种治疗策略,目前仍无共识。我国内固定(Intenalfixation)单钉类主要是三刃?;多钉类有空心钉、Knowtes钉、Moore钉、Neufeld钉、斯氏钉、三角针、多根螺纹钉或多根带钩螺纹钉等;滑移式钉板类:DHS、Richard钉、PFN内固定;加压类固定类:加压螺旋钉、AO松质骨螺钉。空心钉的适应证有:头下型的GardenI、Ⅱ型;基底型;骨质较好,55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骨扫描提示股骨头有血运。从骨密度扫描评价来看,空心钉内固定具有5个优势:骨折端有效地加压;3根螺钉和骨组织组成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不易发生移位;中空螺钉有效减低骨折导致的骨内高压;小切口或闭合打入的方式可极大地降低手术的风险;常用术式是闭合复位7.3mm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其结果显示空心钉内固定可大大增加愈合率,术后疗效较好,没有增加股骨头坏死率的报道,但仍有较高的中远期坏死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主要有:70岁以上头下型GardenⅣ型,部分Ⅱ型、Ⅲ型;60岁以上部分GardenⅢ、Ⅳ型;骨质不良疏松者。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创伤骨科医生,不管其采用如何先进的内固定技术,其前提是患者要具备承载内固定的骨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路径中,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高龄(>75岁)、身体素质差、运动量相对小的患者,可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分为骨水泥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