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中国首批执业兽医师中国兽医协会会员好读书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发热(俗称发烧)是许多疾病(急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内科疾病-比如急性肺炎、感冒等;产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等)中最常见的一个症状!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疾病不发烧,体温甚至低于正常。(比如中毒病;传染病的后期;代谢性疾病等)。很多养殖(猪)朋友见到发热这个“症状”就乱了分寸!慌了手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想尽一切办法退烧再说!?!”结果,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这个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酿成了不少的悲剧,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这个症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群里一个朋友的母猪产后三天,体温40.3°C。使用人用头孢、维生素C、肌酐和能量合剂;中药注射液双黄连(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注射液清开灵(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辅料为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钠、甘油)。使用三天后,体温不降反升高到41.8°C。西医的炎症不等于中医的“热证”;发热不一定是“实证”;发热不一定使用“寒性中药”。中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网友发给我的母猪的图片来看明显属于中医的“寒证”(尽管母猪的体温升高,属于中医的“虚火”而不是“实火”)属于典型的“气血两虚”。处理的方案是:及时停止使用上述的“寒性中药””,使用可以气血两补的“生脉针”等中药注射液等;内服干姜大枣红糖等可以“温健中焦”食药两用的食疗。母猪体温逐渐降低,食欲恢复,奶水充足。!!!如果认为用药后母猪体温升高是由于“药力不足”而继续加大“寒性中药”的剂量,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潜龙飞越”、“虚阳外越”等生命危象!!!甚至导致母猪死亡。一例母猪产后错误使用中西药退烧导致体温更高的病例一例肥育猪发病后错误使用“寒性中药”退烧导致“少阴病”而死亡一网友的肥猪(体重在130斤左右)发病后食欲不好,在没有测量体温的情况下(很可能体温偏低),就使用清开灵(中药中寒性很大的药物,只适用于“实证”和“热证”)和氟苯尼考等治疗。使用三天后食欲没有恢复,但是身体的耳朵和腹部皮肤“发绀”。在我指导下测量体温(38.5°C)。从中医的角度看属于“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病情凶险!但是这位朋友当地不方便使用中药(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煎剂灌服。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黄芪、当归和参脉注射液等进行救治,但是终因“病重药轻”而不治身亡。这次悲剧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不懂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仅仅依据西医所谓的《清开灵》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而损伤猪的“阳气”导致“少阴病”而引发悲剧!!!一例肥育猪发病后错误使用“寒性中药”退烧导致“少阴病”而死亡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发热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一个疾病的诊断需要四个依据:(1)疾病的原因要明确:比如营养性贫血的原因是缺铁。(2)疾病的性质要明确:比如营养性贫血的性质是单位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3)疾病侵害的主要部位要明确:营养性贫血侵害的主要部位是血液。(4)疾病的预后要明确:营养性贫血的预后良好。∆预后:是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结局的推测和判断。有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四种情况。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发热的概念一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并伴有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机能障碍。二发热和中暑不一样:中暑是由于动物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按照具体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1)日射病:是由于夏季强烈阳光照射动物脑部引起脑部充血而引起体温急剧升高。致病的主要因素是阳光中的“红外线”。(2)热射病:是由于夏季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而引起动物的体温急剧升高。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外界的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三致热源:引起发热的各种因素统称为“致热源”。按来源不同分为:(1)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