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式方程》概念的建构形成过程第一步,自主学习——产生认知冲突上课了,学生们开始安静地看书,间或夹杂一些书本翻动及自言自语的轻微声响.大约5分钟后,这种宁静被逐渐打破,举手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学生的自习告一段落,互动交流便拉开了帷幕.生1(急切地):老师,为什么像这样的方程一定叫分式方程呢?师:那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把问题仍抛还给学生)生1:我认为,整个解题过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完全一样(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并且它也是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应该仍称它为一元一次方程,再起分式方程这个名字就显得多余了.师(故作惊讶):是呀,那又何必叫分式方程呢?是教材编写者欠考虑呢?还是……老师带着询问的眼光注视着其他同学.许久都没有人发言.看来,这个“质疑”问到了他们的“痛处”.这时该是我出手了.第二步,定向激发——启发思维碰撞师(启发):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是为方程起名的一个依据,那是否还有其他的考虑呢?生2:判断分式和整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上含不含有未知数,我想教材编写者可能是从这一个角度考虑的吧?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生2说的是否有道理呢?(把评判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课堂内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议论开来.生3:如果按这一角度去考虑,可以称它为分式方程.生4:从分式和整式的分类角度考虑,确实我们还可以把方程分为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依据是看方程中是否出现了分式.……渐渐的学生的意见开始统一起来,分式方程,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案例简评】本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自主学习,从课本的感性材料入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分式方程概念的表象特征,从而引发学生对分式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理解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质疑,在此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方程起名的依据,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辨析,抽象出分式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既复习了分式.又为解分式方程做了铺垫.【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建构过程,感悟概念阶段是帮助学生建构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环节,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更要让学生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在学生“质疑”和师生“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数学概念得以构建,学生真正领悟到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背景如何、其来龙去脉、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过去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概念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新知建构的生长点,巧妙地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顺利发生,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建构,从而完成对新知识认识的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