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内监督的路径思考加强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必由之路。从管党治党的实践看,党内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作用、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监督,并逐步形成了包括党员群众的监督、党员干部之间的监督、党组织的监督和专门机关的监督等组成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监督实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党内监督实践中,还存在监督氛围不够浓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措施不够到位等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对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路径。一、抓教育引导,提高党内监督的自觉性。首先,教育引导普通党员提高党内监督的政治责任。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增强全体党员的党内监督意识,提高参与党内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勇气魄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普通党员对全面从严治党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同样有着监督其他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利和权力。其次,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主动接受监督。通过教育引导,使党员领导干部能主动划出思想上的红线、行为上的界限,遵规守制,严格以党内监督制度来规范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把自己用权履职置于党组织、党员、群众监督之下,让领导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再次,在党内形成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到加强党内监督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然要求;使广大党员了解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方法,提高党员干部进行党内监督的能力水平,在全体党员中营造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的良好监督环境。第1页共3页二、抓监督重点,提高党内监督的针对性。一方面,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对“一把手”实行严格的党内监督,是对领导干部的爱护和保护。要发扬党内民主,依靠全体党员的监督,盯好“关键少数”,加大对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监督力度。要用刚性制度管住一把手,保证其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此外,应加大对重点部门单位的监督。管钱、管物、管人和有审批权限的“实权”部门,特别是一些拥有行政审批、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权力的单位部门,往往是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区。要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这些部门的重点监督,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风险防控。同时,必须突出抓好重要时间节点的监督。每逢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往往是个别党员干部不廉洁的高发期,必须盯住这个关键节点,织就严密的监督网络。此外,在集中换届或干部调整的敏感期,也是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高发期,必须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滥用的时间和空间,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抓关键举措,提高党内监督的实效性。其一是要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党内监督制度。要使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更具实际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用制度来管人,用制度来约束人,让无形的监督寓于规范的制度建设之中。要紧紧围绕落实民主集中制这个党内监督的核心,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充分发挥集体监督的作用,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从监督意识、监督重点、监督机制、监督渠道、监督平台五个方面着力,用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党内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其二是要发挥党内巡视制度的震慑、遏制作用。巡视工作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开展了9轮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