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七律长征》宜昌市点军区桥边小学陈兵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开篇即为主席的诗词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读罢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离他们毕竟久远了,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学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2、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到底有多长?长征途中有那些著名的战役?3、初读诗词,划出不懂得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4、补充查找以下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课上,我们从题目入手,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并讲解,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这一资料的交流,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一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播放了《长征》范读,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看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了,我马上出示学习提示:(1)先自学:朗读,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对那些诗句理解了。(2)小组交流:看谁读得流利,有感情;再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在交流时我先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孩子们找到了“远征难”、“万水千山”,我相机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在诗句后面的交流中又抓住“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等词语来体会。读完全诗我对学生说: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接着播放《长征》歌曲,曲罢,学生再读,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孩子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这节课的学习,我通过适当运用课件补充课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还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出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整堂课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给人一种走马观花、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一、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根据教学设计,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准备得胸有成竹地去上课,但上课过程中我就发现自己高估学生了,而且很多对学生的预设不到位,导致课堂上自己说的多,让学生充分发挥的少。三、对学生评价过于平淡,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自己应更有激情,才能带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