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诊治及抗生素使用问题2008年11月内容概要•概念与分类•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概述•概念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和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出现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传统分类•“四杯法”的应用后,Drach等在1978年开始采用基于此方法的前列腺炎分类。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传统分类•上述的分类由于不够精确而影响了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许多医生坚信多数前列腺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前列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医生和患者都为这种分类方法所困扰,尤其是对于前列腺痛的诊断更加失望。NIH新的前列腺炎分类•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NIH新的前列腺炎分类(1998)指南分类方法旧分类方法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Ⅳ型-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急性的前列腺细菌感染。细菌存在于中段尿液,与引起尿路感染的微生物相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患者可表现为突发的发热性疾病,并伴有持续和明显的尿路感染症状。•发生较少•症状重,但治疗效果好。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数有明确的UTI病史•25-43%的通过“四杯法”诊断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有反复发作的UTI病史。•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病例的5-15%•在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中有4.4%有明显的菌尿。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ⅢA型和ⅢAB型。ⅢA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也称为无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非炎症型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区域的疼痛或不适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可伴随各种排尿和性生活方面症状,但无UTIs病史,实验室检查不能证实感染的存在。Ⅳ型—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患者没有主观症状,因在其前列腺的活检组织、精液、前列腺液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标本中偶然发现存在炎症反应的证据才得以诊断。•患者前列腺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也可增高。多数患者是因为血清PSA水平升高,在进行前列腺组织活检时没有发现癌变,却偶然发现了炎症的存在。•有一些男性不育症患者在进行不育原因检查时发现精液内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并因此发现了前列腺内也存在炎症反应。各类前列腺炎的特征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急性下尿路感染症状和全身症状,菌尿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反复发作下尿路感染,细菌定位在前列腺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CPPS)骨盆区疼痛和不适,各种排尿症状和性功能异常,无明显感染迹象ⅢA炎症性CPPSEPS/VB3/精液中可见多量的WBCⅢB非炎症性CPPSEPS/VB3/精液中WBC正常Ⅳ型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活检/EPS/VB3/精液呈炎性表现,但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疾病,有资料显示约有50%的男性在一生中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前列腺炎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Ⅲ型占90-95%。流行病学各地区前列腺炎发病率2.20%14.20%2.67%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发病率美洲欧洲亚洲国家地区8.7%16%不同类型前列腺炎的发病率•Ⅰ和Ⅱ型占5-10%•Ⅲ型占90-95%•Ⅳ型确切的发病情况还不清楚各型前列腺炎的发病率90%10%Ⅲ型Ⅰ和Ⅱ型流行病学—前列腺炎的影响因素•年龄•季节/气候•疾病•性生活•职业•经济•饮食和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Ⅰ型前列腺炎病原体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病原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加单孢菌属,大部分为单一病原菌感染。病因与发病机制•Ⅱ型前列腺炎病原体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但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和病原体毒力较弱。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其次为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及肠球菌属等。病因与发病机制•Ⅲ型前列腺炎1、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