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息烽县人民医院儿科陈运芬一、儿科病人的特点年龄差别大,给药剂量不一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不能自理交流障碍合作差或完全不合作独生子女,需要解释的问题多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二、儿科工作的特点耐心——不合作,解释多细心——观察多,计算多关心——不能自理、表述同情心——孩子是无知的理解——家长的心理、维权意识宽容——家长的不理解三、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精细、难度大——病儿小,血管细工作强度大——输液多耐心、细心——不合作,观察多交流多——不理解,解释多观察多——不会表述或表述差操作多——病儿小,需要帮助多四、病儿家长的特点对独生子女倍加爱护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焦虑恐惧猜疑心重,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不停地问,问完这个医生又问下一个输液的病儿家长会认为没有给加药或者加错了药,要求看着护士配液治不好病就是医生或护士的责任五、病儿家长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医护人员能立即治好孩子的病同情和理解1、医护人员不理解他们是他们最不满意的地方2、认为医护人员很冷漠,没有同情心六、常见输液安全隐患原因分析1、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儿科输液室患儿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同音字较多,而且由于儿科观察室环境嘈杂,许多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患儿身上,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查七对”不严格,护士接到输液单后,未核对医嘱有无医生签字;错做皮试。2、缺乏护患沟通技巧患儿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加上儿科急症多,如常发生高热惊厥、急腹症、窒息、误吸、中毒等,此时患儿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导致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怀疑护士加错药等,产生护理隐患。3、不重视健康宣教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离开输液室在户外走动或逗留。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部分家长因患儿哭闹或有其他事情安排,希望缩短输液时间,而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脏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另有家长在患儿高热或脱水时减慢输液滴数,影响患儿治疗。4、巡视不及时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1~3岁患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忽略或未能及时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发热、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另外10个月至3岁的儿童好动,部分患儿输液不配合,常会用手拨出针头,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漏;有的家长忙于照看患儿或接打电话等,观察不及时,发生液体滴完未察觉,使血液回流造成血栓,堵塞针头,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5、护士自身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医院需要发展,低年资护士增多,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6、安全防范问题小儿头皮剃毛损伤及跌倒等。七、对策1、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制定规范输液流程。收药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品、剂量、用法、质量等,无误后依次编号,同时将对应的号码用粗中性笔写在分装袋上、输液单上,家长排队依次输液,配药的护士再次核对药物,输液时第三次核对患儿及药物并签字。遇到高热、抽搐、急腹症等急诊患儿时,优先处理。2、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由于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不同患者在职业、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因此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