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学得如何”之我见安徽宿州张利在国培学习中,我认真听了周卫老师的讲座《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观看了穆荣兰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现从“学得如何”角度发表以下几点看法。1、目标的达成,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他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穆老师在这节课上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又关注了学生情感教育,如对生字词语的教学非常扎实,在理解词语“漂浮”和“飘浮”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说说,而是通过比较、举例进行教学,学生理解比较透彻。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各种朗读体会庐山云雾的美,进而进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教育。通过“千变万化”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懂得了,一些数字有时并不表示具体的数,而是泛指很多,还积累了许多这样的词,同时感受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教育。2、全班学生水平不同,要想做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得,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穆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了深浅不同的问题,如简单的问题:读自己喜欢的描写云雾姿态的句子,画出四字词语等;较难些的:用词语概括庐山的特点,填空式说话;更难些的:扮成云雾作自我介绍。充分体现了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思考,都有一定的收获。3、满足特殊需要促进有效参与,要求我们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放过盲点、关注学生的热点、点燃他们的冷点。在这节课中,当归纳四个自然段各用一词概括,当概括第四自然段时,一学生没能找到正确答案,回答了“云遮雾罩”,穆老师并没有指责,而是引导发现“云遮雾罩”的是庐山,是写云雾的,然后发现本段应该用“流连忘返”概括,完成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认知需求。4、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一些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要因放心不下而再三重复,尽量节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也可利用一些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教学,减少费力的解释说明,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讲求实效。为更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在课堂40分钟合理分配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四个环节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穆老师对生字词的认读没做过多讲解,而是抓住重点词教学。如画出四字词语并认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找词语种学习了本课重点词。学生对庐山云雾未曾知晓,穆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庐山云雾,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庐山云雾的美,从而节省了时间,让学生读、说,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5、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可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疑难问题,需要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平时的教学行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小学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一切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节课中,学生对“千姿百态”中的“千”和“百”的理解狭隘,穆老师引导学生从已学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中“千”的理解,牵引到“千姿百态”中的“千”和“百”的理解,从而解决了问题,又出示了一些像这样带数字表示很多的词语,拓展了知识。6、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穆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虽然考虑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设计了难易不同程度的三项作业。但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性地完成,并且没有当堂验收,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7、在穆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课堂中同学们针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扮云雾想象介绍其他形态时,学生们发表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来到半山,兴奋地嬉戏玩耍。”有的说:“我来到了树旁,跟树哥哥聊天。”其中一学生说:“云雾在山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