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手外科杂志2006年12月第20卷第4期JOURNALOFPRACTICALHANDSURGERYDec2006,Vol20,No.4·临床经验·文章编号:1671-2722(2006)04-0222-01急诊修饰性拇手指再造14例16指刘鸣江,唐举玉,谢松林,刘俊,吴攀峰,刘昌雄,黄新锋,夏晓丹(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外科,湖南衡阳421002)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第二足趾中段狭细而两端粗大的足趾形态,是许多患者的顾虑之一,为此,我们设计了以!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及神经为蒂的!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跖侧再造拇、手指。自2003年9月~2005年10月,临床应用14例16指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16指,男10例12指,女4例4指;年龄15~36岁。均系外伤性手指缺如,其中拇指8例8指,食、中指6例8指。缺失程度:拇指Ⅲ°4指、Ⅳ°3指、Ⅴ°1指,食、中指中节以远缺损3例5指,近节以远缺损3例3指。均为急诊一期再造,其中2例拇指再造合并虎口缺损。1.2手术方法根据拇、手指及皮肤、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缺损情况设计第二足趾、足背皮瓣及相关组织的切取范围。根据术前测量第二足趾趾腹与趾根部周径的平均值,再减去趾中间狭细部周径,所得之差值即为需携带!趾腓侧皮瓣的宽度,趾根远侧缘与趾腹近侧缘之间的距离为此皮瓣的长度,将其设计为梭形。术中先在第一跖蹼处解剖游离跖背动脉或跖底动脉,显露第一跖背动脉、第一跖底动脉、!趾腓侧动脉、第二趾胫侧动脉4条动脉的汇合处。自动脉汇合处沿!趾腓侧趾底动脉向远端解剖血管及伴行的!趾腓侧趾底神经,至!横动脉发出处,切断并结扎!横动脉。按设计线切开!趾腓侧皮瓣的两侧,切口深度达真皮下,自真皮与浅筋膜之间向两侧解剖并游离5~10mm,然后从远端向近端掀起皮瓣,皮瓣两侧各带5~10mm宽的筋膜组织,形成两侧带有翼状筋膜瓣的!趾腓侧皮瓣。按常规游离第二足趾,注意保护!趾腓侧趾底动脉与第二趾胫侧趾底动脉间的吻合。依所需长度截取第二足趾,在第二足趾跖侧正中纵行切开,切口长度为趾腹中点至近端趾横纹(跖侧),并沿腱鞘与骨膜表面解剖剥离第二趾两侧的皮肤,使第二足趾中部两侧的皮肤与趾骨之间形成间隙,成为潜在的空腔。在第二足趾中近段做一皮下隧道,连通第二足趾近端断面与第二足趾中部跖侧正中切口。将!趾腓侧皮瓣自皮下隧道引入该切口,!趾腓侧皮瓣所携带的翼状筋膜瓣插入第二趾两侧皮肤与趾骨之间。这样就改变了第二趾的外形,使其两侧内凹的外形变平整。!趾腓侧皮瓣嵌入第二趾跖侧正中,改变了第二趾跖侧内凹的外形。将改形后的第二足趾按足趾游离移植的常规方法,移植于受区再造拇指或手指。2结果本组14例16指,术后均一次通血成功,趾及皮瓣均未发生血管危象。2例2指术后!趾腓侧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过松解血管蒂部的缝线处理后,趾及皮瓣顺利成活。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再造指消除了足趾中段狭细的弊端,指掌侧丰满且随时间的推移及手指的使用训练,在指关节水平部位的皮瓣指横纹形成,且皮瓣周缘手术瘢痕细腻,再造手指外形逼真,指及嵌入皮瓣的痛温觉同步恢复,两点辨别觉在6~7mm,两者感觉无错位现象,再造指关节屈曲在60°~80°,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病人非常满意。3讨论随着足趾切取和小血管吻合技术的不断提高,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与手指[1]的成活率已接近100%,再造拇手指功能恢复良好。因此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是目前最为常用、最为有效的拇、手指再造方法之一。但第二足趾的外形毕竟与手指有着明显的差别:(1)末端膨大而中部细小;(2)趾甲太小;(3)骨关节的位置不当。尤其是再造指的末端膨大及中部细小的外形与健存的手指相比,差别很大,使很多患者总以为是一个足趾长在手上,造成心理负担或不愿接受这种手术。因而,如何改善第二足趾外形已成为目前再造拇、手指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末端膨大的改形较为容易,将多余的组织切除即可。而要将细小的中部改形则较为困难,需要移植(或转移)它处的组织来增补。!趾腓侧皮瓣[2,3]嵌入第二足趾跖侧再造的手指解决了趾-指外形的差异,使再造的手指上下粗细均匀一致,外形逼真,消除了病人心理隐患。趾跖侧及所嵌入的皮瓣均有感觉神经支配,并且为同一条神经支配,所以再造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