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的预防和控制霍乱的预防和控制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邵正波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邵正波shzhb118@sina.com12/29/242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前言•二、霍乱的病原学•三、霍乱的流行病学•四、霍乱的临床学•五、霍乱的预防与控制12/29/243一、前言一、前言•霍乱(Cholera虎烈拉)•霍乱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霍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世界上已经发生过七次世界性大流行•由ElTor弧菌引起的第七次大流行已经波及五大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从1961年由ELTor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近些年霍乱在我国和我省呈低发态势,可能提示霍乱流行处于一个流行间歇期,但由于霍乱的流行存在周期性、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仍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中之重。12/29/244二、霍乱的病原学二、霍乱的病原学•弧菌的分类•霍乱病原的发现•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霍乱弧菌的形态、特征12/29/24512/29/246霍乱病原菌发现霍乱病原菌发现•1883年德国科学家Koch发现霍乱弧菌•1905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发现ELTor弧菌•1937-1958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过ELTor弧菌shou次流行,当时称为副霍乱.•1961年ELTor弧菌在印尼全国流行,并传向国外•1962年被第15次世界卫生大会列入霍乱•1992年出现了霍乱O139新菌型12/29/247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霍乱弧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小川型O1群稻叶型埃尔托生物型彦岛型霍乱弧菌霍乱病原菌O139群(Bengal)非O1群O2-O155群腹泻病原菌12/29/248霍乱弧菌的形态、特征霍乱弧菌的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弯曲的杆菌•无芽孢、无夹膜,两短钝圆或稍平•单鞭毛,超过体长的4-5倍•运动活泼•繁殖速度快12/29/249霍乱弧菌的存活能力霍乱弧菌的存活能力•在未经处理的河水、塘水、井水、海水中,ElTor弧菌可存活1-3周•在有藻类或甲壳类等生物的淡水中,存活时间更长,条件适宜时可繁殖,甚至越冬•在高糖(>15%)、高盐(>40%)或干燥食品中,一般不超过1-2日•在鲜鱼、鲜肉和贝壳类食物上可存活1-2周•在蔬菜水果上可存活1周左右•食品上的菌在冰箱内比常温下存活时间长12/29/2410霍乱弧菌的抵抗力霍乱弧菌的抵抗力•对热、干燥、直射阳光敏感•100oC煮沸1-2分钟可被杀死•干热100oC亦可杀死•对低温和碱耐受力较强,对酸和强氧化剂敏感•对常用含氯、碘的消毒剂敏感12/29/2411二、霍乱的流行病学二、霍乱的流行病学•早期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第八次大流行?•我国霍乱流行的现状•霍乱流行的环节•霍乱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12/29/2412早期大流行早期大流行•第1次:1817-1823(7)亚欧•第2次:1826-1837(12)亚欧美非大洋洲•第3次:1846-1863(18)亚欧美非•第4次:1865-1875(11)亚欧美非•到5次:1883-1896(14)亚欧美非•第6次:1899-1923(25)亚欧美非12/29/2413第七次大流行第七次大流行•1961年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1962年年底几乎蔓延到整个东南亚群岛•1963至1969年,南亚诸国及中东地区•1970年到达西非的撒哈拉地区•1991年1月疫情到达南美洲•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国O139群霍乱•1994年7月在东扎伊尔霍乱暴发•2002年非洲发生13起霍乱流行12/29/2414第八次大流行?第八次大流行?•1992年末,在印度的马德拉斯市和孟加拉国南部发生O139霍乱流行•1993年,疫情扩散到印度和孟加拉国全国及周边国家•英国、美国等也都有输入性病例报道•近几年来O139已经成为优势菌,与埃尔托霍乱同时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2/29/2415我国古典霍乱的流行历史我国古典霍乱的流行历史•嘉庆25年(1820)前后传入我国•至1948年的130年中,先后有近百次大小流行,死者难以计数•1932年登记患者10万人以上,死亡3万余•1937-1946年登记25万人,死亡10万以上•1949年全国解放后,再无此病发生12/29/2416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