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得到发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外延等理论知识,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提高,对提高教学效益、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成果显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根据有效与高效和低效的关系分析,认为:有效果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率只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有效益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为此我们本着力求高效的原则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最短的时间:课堂40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高效教学的立足点。最大的发展:“发展”指的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发展的高度允许有差异,但师生是否都得到了最大的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效教学的着力点。最快乐的体验: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离不开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理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快乐的体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效教学的支撑点。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则应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得到应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