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和肛门腺,引流中央间隙的目的。这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重要步骤。为保证创面引流通畅,尤其是高位脓腔旷置部分的主切口要足够大、足够深,脓腔中的纤维隔要充分打开[5]。如引流不畅,可致创口、支腔愈合缓慢或经久不愈。术后每次换药时要清洁创口和脓腔内滞留的粪屑等感染物质。在切口间挂入橡皮筋,应使橡皮筋呈松弛状。这种牢固而持续的对口引流,可使脓腔始终保持引流通畅。换药时牵转橡皮筋,并用药液冲洗,促使创面及脓腔内的污物排出,防止感染物质滞留。对�旷置冲洗管�和�引流线�的处理:�过去对高位脓肿的高位脓腔部分一般给予挂线切开处理,挂线是用橡皮筋结扎于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术后疼痛明显,并且易发生不完全性肛门失禁。现在对高位脓腔部分予旷置并置一引流管,术后冲洗引流,每隔3~4d脓腔有所缩小变浅后,将引流管拔出少许,直至创面平整后拆除。这样不刺激损伤肛门括约肌,避免了术后引起剧烈疼痛及肛门功能的损伤。�脓腔创口间的对口引流橡皮筋的拆除时间,应根据脓腔的大小、深浅及主引流切口的生长情况决定。一般当脓腔腔径闭合至略大于引流橡皮筋直径,不易滞留感染物质,主引流切口变浅,粪渣不易进入支管时,就可拆除�引流线�。此线拆除后,支管可很快闭合。如拆除太迟,脓腔壁形成纤维组织,则致闭合困难,甚至形成新的瘘管。处理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时,只要能正确找到内口,对脓腔充分扩创引流,适时处理冲洗管及挂线,就能达到�期治愈的目的。本法克服了分期手术疗程长、患者痛苦大、瘘管形成期反复急性发作致瘘管复杂化等缺点。对脓腔高位部分旷置并置管冲洗引流,避免了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肛门功能。低位部分切开引流,脓腔不完全切开扩创,予挂线对口引流,减轻对肛周组织的损伤,减少肛门移位和瘢痕畸形等后遗症,缩短了疗程。[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2]�杜如昱,王杉,王建平,等.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1-245[3]�钱海华,金黑鹰,曾莉.结直肠肛管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88-95[4]�夏立建,刘爱武,于振海.肛管直肠良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1-146;172-178[5]�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1-726[收稿日期]�2010-02-20急诊腹痛分诊流程及诊断思路华�丽,叶剑鸿,罗梁贤,刘慧恒(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厦门361004)��[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非创伤性腹痛分诊模式及诊断思路。方法��护士询问并记录重要相关病史;�进入腹痛绿色通道;�经过急诊腹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腹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中低危腹痛患者由绿色通道转至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或门诊就诊;�提出分类诊断思路。结果�快速筛查出高危腹痛患者并给予紧急处理措施,缩短了腹痛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改善了急诊拥堵情况,降低了低危腹痛患者的住院率,提高了诊断准确性。结论�该分诊模式改变了以往依靠预检护士个人经验指导并决定急诊腹痛患者获得医疗服务紧急程度的现状,减少了高危腹痛的漏诊和低危腹痛的过度医疗,合理地应用了急诊有限资源。[关键词]�急诊腹痛;分诊;流程;诊断[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10)28-3618-03��急性腹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占急诊就治患者的10%以上[1]。它可涉及多科疾病,由于病因繁多,病情复杂,而且起病急、变化快,常常容易漏诊或误诊,甚至可能短时间内危及生命[2]。为此,积极寻求并实施系统的诊断流程和特定的处理规范,尽量减少患者因求医和急诊本身造成的各种延误,使患者能以最低费用获得最需要的医疗服务迫在眉睫。我院急诊科自2008年初开始在急诊广泛普及危重急症抢救流程[3],同时在不断完善该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对急诊非创伤性腹痛患者的分诊模式及诊断思路进行了探索,现介绍如下。1�对象和目标该分诊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发生于1周内、由各种原因引发腹腔内脏器病变而导致急诊非创伤性腹痛患者[4],年龄>14周岁。分诊目标:�快速筛查出高危腹痛患者并给予紧急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