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杂志年第期孔伯华先生妙用石膏的临床经验简介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妇科马龙伯先师名繁棣,以字行,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生于年,卒于年。原籍山东曲阜。年应京师之聘,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医师职当时曾多次联合中、西同道赴河北等地参加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医务界集体赴农村防病治病之创举。年,反动政府立取消中医案,当时群情激愤,举国哗然。先师联合同道,在北京创立中医药协会,奔走呼吁,不遗余力,被推举为华北代表赴南京据理以争,在众怒难犯之下,终而迫使反动政府不得不取消前议。同年,与肖龙友先生合力创办北京国医学院,艰苦经营,历时十五载,毕业学生达一七百余人。先师在京应诊五十余年,活人无算,全国驰名,早在二十年代就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但因诊务繁忙,无暇著述,余不揣浅陋,发表此文,不当之处,望多教正。孔伯华先生善用石膏之妙,一向为医林所景仰诚服。关于石膏之性能,也正是先生在讲授《本经》时,精辟发挥的一项重点。兹将在遵从先师在日常妙用石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之一得,初步总结了四十条。实不足尽先师之妙用,诚有裨益于身心,何敢为独得之秘,本一己之热忱,稍尽利济之心,简单介绍于下一、敬聆讲授《本经》之回忆录回忆先师在讲授《本经》时曾说“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虽仅此三十五字,但意义深远。首先要认清石膏的性能是微寒,至于认为大寒者,乃后世说法、主要是倡之于唐、宋之后。味辛是得阳明燥金之味,说明它是阳明经药,性寒沉内、味辛走表,具有两擅内外之功,主中风寒热,这里所说的中风,乃伤寒太阳病之中风,是受风之意。寒热是风为阳邪,邪在太阳则恶寒发热。但必兼无汗烦躁而喘,主以石膏与麻黄并用即仲景大青龙法。若邪在阳明,也有恶寒发热,必发热而微寒,口干舌燥,大渴自汗,主以石膏与知母同用即仲景白虎汤法。心下逆气、惊喘,即《伤寒论》所说的气逆欲呕之意,兼有突来一阵之呼吸促迫。口干舌焦,这是上面所说的白虎汤证之一,如单一出现这个症状是胃热津亏的表现。不能息,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虚赢少气,但这里必须是上述气逆欲呕,口干舌焦,三者连成一组,出现于伤寒解后,里虚而内热的情况下,才能用石膏与人参、竹叶、半夏、麦冬、甘草、粳米同用,这指的是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证的竹叶石膏汤法。腹中坚痛,这指的是阳明满燥实坚之腹痛将至胃家实不大便的证候如果已成满燥实坚即为承气证矣。除邪鬼,这指的是阳明邪实,妄言妄见如有鬼神附之的症状。由于石膏能清阳明之热,所以说统能治之。产乳,金疮,是指由于阳明燥热引起的乳滞不通石膏能润阳明之燥,能使乳通乳痈初起,石膏末叁钱和无灰酒温下,两次能消。阳明主肌肉,石膏外敷能使金疮早日愈合。产乳二字,另有一个产褥哺乳期的意思,也就是说石膏能用于产后余疾。通晓《本经》,就能够认清石膏的性能和宜忌。至于具体应用,还必须参照《伤寒论》仲景之法,尤其是仲景法外之法,因为仲景《伤寒论》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更需要参七京中医杂志亏脸年第期照后世医家的温病学说,因为温病很多方法,确乎具有卓效,实堪羽翼仲景,同样温病学说虽论温病,而也有百病皆在其中的价值。二、具体应用石奋之临床经验四十条一虚热证阳证之虚,血枯火炽,有虚热情况脉证可征者,常用石膏,侯其病退八九,继以滋阴之品清其余热,取效颇佳。但阴证之虚,属于寒者,不中与也。二骨蒸表里皆热,根在脏腑,热从骨出,常治以石膏以身凉为度,继以滋阴之品清其余热,效果满意。三消渴口渴消水,多饮多溺,尿甜味香,证见阴虚火旺,脏腑燥热者,常用白虎加人参,或石膏配山药,有一定效果。四尿崩证狂渴猛饮,尿多尿频,小便淡比重轻,卧则喜靠凉墙,曾用大量石膏、麦冬、括婆根,煎汤代水令饮,有所改善。五痒腮腮际牙眼浮肿疼痛,口张不开,小便赤浊,大便较秘,脉弦大而数或弦滑。常用石膏配忍冬花、薄荷后下、黄柏、焦桅、板兰根等,便秘加酒军,尿赤加鲜茅根,取效甚捷。先师实验例宋成年男冬月初十日。肝肺胃三经蓄热,上灼右腮及牙眼浮肿疼痛,口张不开,小便赤浊,大便较秘,舌苔黄腻,脉弦大而数,呕宜清平苦降。生石膏先煎石决明先煎鲜茅苇根郁李仁龙胆草青竹茹鲜地黄元明粉板兰根焦桅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