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居民收入比重为何下降∗———基于收入和支出的双重视角刘扬梁峰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构建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变动的指标,测算了居民收支项目对居民收入比重变动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近20年来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收支结构变化的综合结果,居民支出项目对居民收入比重变动的影响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引起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初次分配阶段;“十五计划”期间,居民增加值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主因;2005至2009年,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减缓主要得益于利息及其他收入的增加,生产税支出的减少。关键词:收入比重收入分配劳动报酬可支配收入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增速的减缓,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现。而居民收入增加是启动消费的着力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以下简称居民收入比重)成为了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我国居民收入比重问题存在争议,同时也不乏共识。争议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或者居民的某项收入来源(例如: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多少。以2006年为例,不同学者测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相差近10个百分点(如:田卫民,2008;白重恩、钱震杰,2009a),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所使用指标、数据及测算方法的差异。尽管不同研究对居民收入比重的实际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近年来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共识(李扬、殷剑峰,2007;刘树杰、王蕴2009)。居民收入比重与劳动收入比重属于经济运行不同阶段不同的研究范畴。劳动收入(准确地说是劳动报酬,以下称“劳动报酬”)比重属于功能分配格局的研究范畴,功能分配格局主要探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与其所得的关系。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而居民收入比重属于规模分配格局的研究范畴,规模分配格局主要关注收入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最终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居民收入比重与劳动报酬比重是既存在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研究范畴。已有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居民劳动报酬比重问题(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张军,2009;方军雄,2011;张车伟,2012)。值得注意的是,对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何下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居民收入”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年来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解释,以试图寻找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现有文献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其他部门挤占了居民的收入份额。企业利润侵蚀了居民的劳动报酬,政府税收快速增长降低了居民收入分配所占的比重,等等(郑志国,2008;安体富、蒋震,2009;白重恩、钱震杰,2009a;)。第二,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报酬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下降(罗长远、张军,2009;白重恩、钱震杰,2009b);—1—《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刘扬,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邮政编码:100081,电子邮箱:liuyang080831@126.com;梁峰,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邮政编码:100081,电子邮箱:liangfeng0668@126.com。本文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26)、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11JJD790028)和北京教委共建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此外,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微弱(安体富、蒋震,2009),居民财产收入比重较低(刘扬、王绍辉,2009)。这些收入来源的增速落后,导致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的下降。第三,初始财富格局导致了居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我国的土地、资源、金融等资产性财富主要由政府和国企掌控,1999年之后,房地产改革和资源价格改革相继启动,给财富的拥有者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收入,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日益明显(徐忠等,2011)。第四,政府在再分配环节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有限。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造就了地方政府重投资、轻公共支出。中国的政绩考核机制有促使地方政府减少向居民转移支付的潜在激励(傅勇、张晏,2007;王剑峰等,2012)。从以上文献的研究可见,造成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结论主要基于收入的视角。但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