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解剖与临床》杂志创刊10周年庆祝会论文汇编确数值。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完善和CT机的发展,出现了螺旋CT和完备的三维成像软件,CT图像质量可靠,通过薄层连续扫描,所得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工作站,由相应的软年进行三维影像的重建,由于三维图像结构在计算机里是由三维矩阵表达,任一点的三维座标是确定的,这样任意两点在三维空间中的相对位置是恒定的,无论影像怎样旋转或放大、缩小,这种相对位置关系如实地反映了颅面骨客观的位置关系。重建后的颅面骨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作任意角度的旋转,可以显示图像的任何一个侧面,可以测量该三维影像中任何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任意三点间的角度,多点间的面积和容积,可以“切除”一部分骨而显露深部骨结构。三维CT重建测量与实体解剖测量所得各项数据经处理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三维CT完全可以代替其它方法,对下颌骨进行三维立体观察测量。我们应用三维CT技术,获得了个体较为准确的。卜.颌骨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下颌角截骨线的骨质厚度于第2、3磨牙下方最厚,向前向后逐渐减小,升值区最小。这样手术操作时摆动锯或骨凿在第2、3磨牙下方干预最深,向前向后逐渐减小。本研究的测量对象为寻求‘卜.颌角整形手术的青年女性患者,测量结果对截骨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维CT活体测萤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可指导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截骨器械的干预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可指导截骨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减小器械的干预深度,从而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股骨头血供特点及临床意义许本柯1徐迭传2舒先涛1刘洪涛1周文明’l长江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湖北荆州4340002南方医科大学解剖研究所广州510515【摘要】目的: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10侧动脉铸型标本),用巨微解剖法,观测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及其动脉间吻合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股骨头早球状,直径约(4.Ol±0.34)cm、颈最小径约(2.08±O.3)Cm;其血供来源主要是闭孔动脉的股骨头韧带动脉和囊外动脉环的分支。股骨头韧带动脉出现率为75%(30/40侧),起始外径为(1.04-0.30)IIIm;囊外动脉环围绕股骨颈基部,由旋股内、外侧动脉吻合而成。自此动脉环发出前、后,内、外四组颈升动脉。前颈升动脉出现率为30%(12/40侧),起始外径为(0.44-0.3)mill;内颈升动脉出现率为80%(32/40侧),起始外径为(1.1±0.21)mm;后颈升动脉出现率为65%(24/40侧),起始外径为(O.8±O.2)film;外颈升动脉出现率为100%,起始外径为(1.14-0.32)咖;结论:股骨头血管分布变化较多,外颈升动脉其走行恒定,管径粗(外径>lmm),是营养股骨头的最重要动脉,当外伤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该动脉栓塞时,则导致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关键词】股骨头;闭孔动脉;囊外动脉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上非常常见,其病冈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在治疗上,方法也未臻理想,是骨科领域中迄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症。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有关股骨头的血管系统特点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不完善的142第四届全国解剖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解剖与临床》杂志创刊10周年庆祝会论文汇编地方。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特点进行解剖观察,为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理,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治疗提供直接而可靠的形态学资料。l材料和方法采用40侧常规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用巨微解剖法,着重观察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分布特点及其动脉间的吻合,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精确到0.1唧)测量有关数据;在10个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对比观察髋关节附近血管分布和吻合情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10.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结果2.1股骨头的形态及测量股骨上端伸向上内,除顶部稍显扁平外,整体膨大呈球状为股骨头,表面光滑,与髋臼组成髋关节。头顶端稍下方,有一小凹,称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附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