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年3月,14(2)!!!!!!!!!!!!!!!!!!!!!!!!!!!!!!!!!!!!!!!!!!!!!!!!!!!!!!!!!“谷”字,称“合刺”。髂胫束纤维来自臀大肌及阔筋膜张肌,正常情况下,来自两个肌腱的纤维在股骨大转子部汇合,向下形成髂胫束。髋关节屈伸时,该束与大转子间摩擦滑动并形成滑囊。如果髂胫束缩短且久之增厚,该束即于髋屈伸时出现钝粗的弹响与弹动,久而久之,束下的滑囊则会出现肥厚、炎症及疼痛。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增厚的髂胫束的后缘与臀大肌腱性附着部的前缘自大转子的突出部位滑过时发出弹响,此种现象多为双侧,被动活动髋关节时髂胫束呈松弛状态无响声发生。一般无症状或极轻微酸困感,患者常常感觉精神紧张和不安,就诊时候除主诉患部弹响及疼痛外,多主诉髋内收及屈髋受限制,立时不能并膝下蹬,跑步只能“分腿跑”。患者站立或侧卧,主动屈曲、内收或内旋髋关节时,可以触觉到大转子部有肥厚腱性组织的弹跳感。腱束可以是臀大肌前缘,也可以是髂胫束,在大转子滑囊或骨疣上移动。(收稿日期:2006-10-16)李柳骥,男,在读博士生*北京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课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统称冠心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分为原发性心脏停搏、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5型。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历代医药文献中,虽然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但是与此类似的相关病名有很多,并且有些病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因此整理辨析这些中医病名的涵义,对于开展心绞痛中医基础与临床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试就古代医籍中使用较多的几个概念的内涵做一考查辨析。1心痛与胸痛、膈痛1.1心痛古籍中关于心痛的记载是源远流长的,殷墟甲骨文中关于胸腹腔内器官的记载即有“心”字,分析“心”字的形体结构,可以推断商代通过对实体的观察已了解了心的外形及其形态结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古人将心胸部剧烈疼痛的病变与“心”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了。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山海经》中最早出现了“心痛”一词,《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1],这大概是“心痛”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2]10,“臂泰(太)阴温(脉)⋯⋯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2]16,描述了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是医学文献中关于心痛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有多篇多处论及“心痛”,如“心病先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灵枢·五邪》),“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心痛”(《灵枢·经脉》)等。其中大多数既指症状,又是病名,其位在心,其主症为疼痛。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心痛”的病因为“风冷邪气乘于心”,并根据病位在正经还是别络,将心痛分为“真心痛”和“久心痛”。宋代的《圣济总录》对“心痛”的记载更为详尽,将“心痛”按照起病的缓急·文献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考辨*李柳骥严季澜(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病名中图分类号:R256.223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年3月,14(2)程度分为“卒心痛”和“久心痛”。按照导致心痛的原因分为9种心痛,由于他经阳气不足而引起心经气逆而致心痛者为厥心痛,按照其原发脏腑可以分为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和肾心痛。随着所谓“九种心痛”概念的引入,“心痛”的内涵渐渐变得模糊。由于胃脘与心位置相近,两者发病其病位不易区分,一些属于胃脘部的疾病被归之于心,使得后世医家对心痛概念的内涵争论不休。金元至明代,对于“心痛”一病,多数医家认为除了真心痛外,都是胃脘痛,如朱丹溪、虞抟、张介宾等人。如《景岳全书》云:“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内经》曰‘胃脘当心而痛者’即此,时人以此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