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与佛教美学太虚大师与佛教美学皮朝纲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太虚大师〔1889-1947〕倡导的佛教革新运动及其“人间佛教”,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对“人间佛教”有过系统而周密的论述,他在建构“人间佛教”的理论时,曾就佛教美学问题作过专题论述。他是中国近代美学史和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直接就佛教美学问题发表意见的高僧。研究、分析太虚大师的美学观,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他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丰富性,了解佛教美学的特质。一太虚曾于1928年出访欧美,于是年9月21日在法国巴黎佛教美术会作了《佛法与美》的专题演讲[1]。该演讲分六个部分:一、“美与佛的教训”;二、“佛陀法界之人生美”;三、“佛陀法界之自然美”;四、“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文学美”;五、“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艺术美”;六、“结论”[2]。太虚在“美与佛的教训”中,明确论述了佛教美学的独特性质。首先,太虚指出,按照佛陀的“不净观”,佛教是全盘否定现象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不符合佛教义理的审美现象和文艺现象的。他说:“佛陀教诫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亦无美之可言,自为当然的结论。……是则人类等自然界由佛陀的不净观说,根本上不承认人等宇宙中有美的存在。”[3]在佛陀看来,“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因而“不美”;那么,“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创造的“文艺”等等,“亦无美之可言”;因此,佛陀“根本上不承认人等宇宙中有美的存在”。太虚的这种看法,是从他对佛教义理的深入研究中得出的。我们知道,佛教是把整个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视为“浊世”,是充满“五浊”的罪恶世界,生活于此世界中的一切有情众生〔甚至包括诸天界〕都是污秽不净之身。《妙法莲华经》云:“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4]“五浊恶世”又称五滓、五浑,其特征是又“恶”又“浊”。其五浊是:劫浊,指整个世界灾难不断,充满了罪恶,战争、饥荒、瘟疫等时时发生;烦恼浊,指众生时时被贪、嗔、痴、疑等种种烦恼所困扰;众生浊,指众生不信善恶果报,而心钝体弱,苦多福少;见浊,指众生邪见盛行,障蔽了眼目,看不见佛教正法;命浊,指众生因作恶业,从而寿命逐渐缩短,乃至十岁而夭。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之中又以见浊与烦恼浊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五《浊世恶苦品》指出:“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并对“五恶世间”作了详细描述:“何等为五?其—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噬吞,不知为善,……”“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怢,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戳,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1太虚大师与佛教美学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便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已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