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总第141期第2期大庆社会科学DaQingSocialSciencesApr.,2007SedalNo.141No.2·文学评论·阮殿龙诗词赏析散记忽培元(中共大庆市委,黑龙江大庆163002)[摘要]‘‘散记”对阮殿龙《菊篱吟稿》一书作了这样的解读:“清新幽雅的气色,天真无邪的韵致,带露凝霜的芳香,柔枝劲叶的风骨,一扫世俗功利的烟尘、眼前浮躁的风气。”由此追溯中华诗词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华诗词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并强调当代诗词作者只有坚持从生活和传统中汲取创作营养,才能使诗词作品别开生面,富有新意。[关键词】阮殿龙;诗词;赏析[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34l(2007)02一0153一04[编者按】本文原收入《菊篱吟稿》一书(该书阮殿龙著,2006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本刊特予转载。一个人,在一个贫困地区工作(担任县委书记)六年,十多年后,当他故地重游,旧友相逢,人们特意安排他到当年亲自规划并带领群众实施生态治理的一条偏远荒沟(如今已是山明水秀的旅游休闲佳境)聚餐。席闯,大家畅叙别情、欣然忆旧。待到酒过三巡,有自告奋勇者,引吭高歌:“异乡何事寄情深,忆纷纭,细思寻,大地红柳引人最牵魂。每遇寒秋霜色重,一簇簇,若绯云。谁言贫地不生根,靠精神,赖辛勤,野畔荒原到处可安身。为使家园添美景,唯所愿,布浓荫。”词曲情真意切,一波三折。待到歌罢声敛,环顾,则四座无不动容。“还记得这首词吗?你当年填写的《江城子·红柳》嘛。”歌者提醒道。诗人闻而不语。笔者有幸在场,惊奇之余禁不住潸然泪下,想到了“赤子”这个词,在人们心中的千钧分量。以上几段文字,摘自笔者当晚所记一则日记。那位十六年前,临危受命,以诗明志的年轻县委书记,就是我新结识的伙伴阮殿龙同志。做诗填词虽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又绝非附庸风雅,敷衍行事。他是熟读古典,有感而发。随着交往渐深,才越发感到,无论诗品人品,老阮都是讲究完美精致,令人肃然起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那天随殿龙同志明水之行,所见所闻,开了眼界,感慨颇多。更有那古道热肠的《红柳》,犹如暑天里的一条清流,至今萦回心头,刻骨难忘。这使我对古体诗词的生命力与现实功能,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和兴致。在纷繁芜杂、浮躁平庸的生活中,我们时常渴望美感和诗意,渴望那种深沉宁静的心境,那种能够不时地导引着你摆脱世俗功利纠缠和困扰,而爽然进入儿童般高尚淡泊世界的精神召唤。时常怀着这样的渴求与希冀,苦苦寻觅。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欣喜。[收稿日期】2007一03—14[作者简介]忽培元(1956—),男,陕西延安人,中共大庆市委副书记,从事诗词理论研究。·153·万方数据貌似偶然的机缘使我认识并有幸接触到殿龙同志和他的诗词,仿佛在深山旷野中意外遇到一丛迎风独开的幽兰。那清新幽雅的气色,天真无邪的韵致,带露凝霜的芳香,柔枝劲叶的风骨,一扫世俗功利的烟尘、眼前浮躁的风气,令人惊异,令人沉醉。于是一连多日,在尘声落定的静夜里,我开始反复地阅读,不,更确切讲,,是吟诵欣赏着殿龙同志数十年间写的这些多数未曾发表过的别具一格的古体诗词。有一首题为《咏兰》,这样写道:“远避红尘品自高,移来案上也妖娆。幽香久伴书香散,绿意常随墨意飘。花解琴心思雅士,叶藏剑胆渺风骚。知音不必寻空谷,相视无言寂寞消。”这其实也就是我对他的诗词的总体感受。他的诗是高古深沉的,在常言琐事里,往往有更人一层的寓意。即所谓“初观貌露芙蓉面,再悟身披锦绣风。”(《南国木棉》)他的诗又是通俗的,既无浅露直白的铺排,又少搜肠刮肚、故作高深的词藻。“岛雾偏从岩上起,渔歌竞似浪中眠。”(《遥望金门》)“千竿凤尾十里树,百缕清风一江绸。”(《漓江》)这些仿佛从生活里随手拈来的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是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妙趣横生。再说上面那首《咏兰》,似乎是歌颂盆中兰草,待到一篇读了,回悟真谛,便会发现,其实更是抒写身处“闹市”,无可奈何的诗人自己的一种心态,写他那除了用诗词形式之外,便似乎难以表达更难以排解的、追求清高辽远心境的雅士情怀与君子志向。浅显朴素、含蓄贴切的语言中,蕴含着仙韵高标、文采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