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及输血反应的护理血液科---郝迎春输血的发展史•古人把血液和生命相联系,视血液为一种赋予生命的力量。•早在1665年英国牛津大学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连接起来,受血狗竟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第一个把人血输给了人。•早期输血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也不是用于失血或贫血的治疗,而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或迷信的色彩,以为输血可能改变行为或使人返老还童。输血的发展史•至19世纪末之前,由于没有血型方面的知识,输血中出现致命的事故,归因于血管内凝血,当时输血既不安全,也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输血医学以一项真正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开始进入20世纪。•1900年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蓝迪特尔)发现了ABO血型,此后他又相继发现了M、N、P、Rh血型系统,使人类输血得以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输血技术开始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输血的发展史•随着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一方面在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病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和致命的事故。这对输血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了输血医学奇迹般的创新。•首先是血型学、血液免疫学和输血相关病毒学的深入发展,把输血置于更加安全的轨道;从输全血向成分输血的过度;替补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的迈进;各种血液代用品和生长因子的出现,使输天然血难以根除的免疫问题和严重传染病的困扰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和缓解。输血的发展史•1998年10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输血的相关知识•血液制品的种类•全血:新鲜血、库存血•成分血:血浆、红细胞(浓缩红、洗涤红、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浓缩悬液、血小板浓缩悬液、各种凝血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其他血液制品: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制剂输血的相关知识血液的保存•保存要求:防止凝固、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延长体外的寿命、保证功能。加入抗凝剂、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保存期,温度:全血和红细胞:4±235℃天;血小板特制袋内22±2℃并不断振荡,5天;新鲜冰冻血浆-201℃年。我国发明血液长期保存新技术•红细胞的存活率是血液保存期的衡量指标。•深低温-80℃或液氨能将细胞保存数十年,费用昂贵,主要用来保存脐带血。•冷冻干燥低温真空干燥,将细胞内外水分抽走。干4℃或室温此种方法不需要大型设备,贮存方便、成本低、易运输、复水迅速,成为深低温保存之后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输血前的准备概念:交叉相容配血实验直接交叉相容配血实验:受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结果绝对不可有凝集或溶血现象。间接交叉相容配血实验:供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检查输入血液的血浆中有无能破换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备血: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一起送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取血:“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和质量。取血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不能加温,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引起反应,在室温下放15-20min后再输入。输血前须与另一名护士再次核对确定无误方可输入输血反应及处理•概念:•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输血反应及处理•一.溶血性反应•(一)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二)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一)发热反应•(二)过敏反应•(三)细菌污染反应•(四)大量快速输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输血反应及处理一.溶血性反应:它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一)急性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