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BURKEetal论著美国1988-2005年新生儿住院患者黄疸和核黄疸的变化趋势关键词黄疸(jaundice);核黄疸(kernicterus);新生儿(neonatal);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缩略语AAP=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HRQ=AgencyforHealthcareResearchandQualityHCUP=HealthcareCostandUtilizationProjectNIS=NationwideInpatientSampleKID=Kids’InpatientDa-tabaseICD-9-CM=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NinthRevision,ClinicalModificationaOR=adjustedoddsratioCI=confidenceintervalAddresscorrespondencetoJohnM.Tilford,PhD,CenterforAppliedRe-searchandEvaluation,DepartmentofPediatrics,800MarshallSt,Slot512-摘要背景与目的最近有关核黄疸再现的报道引起了全球关注。由于该病较为罕见且缺乏系统的监测策略,因此无法获得核黄疸的准确发病率。我们利用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的出院数据,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管理方面的趋势进行了评价,并参照美国儿科学会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实践指南的发病率,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进行评估。患者与方法资料来源于保健费用与利用计划(HealthcareCostandUtilizationProject)家庭数据库。通过联合全美国住院患者样本和儿童住院患者数据库(NationwideIn-patientSampleandtheKids’InpatientDatabase)资料,得到1988-2005年的趋势数据。该数据涵盖所有出生后30d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临床修订第9版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黄疸或核黄疸的新生儿,计算该数据库中住院足月儿和早产儿黄疸与核黄疸的人群发生率。为了增加确诊住院患儿核黄疸诊断的可靠性,我们将有核黄疸诊断并有光疗或换血操作代码者也包括在内。结果医院诊断的核黄疸代码可能包括了不少剔除患儿,这是因为约有70%的病例并未有光疗或换血代码。如果只将那些有光疗或换血代码的患儿纳入统计,那么在整个研究阶段,核黄疸的诊断率为2.7/100000。有黄疸诊断代码新生儿的比例为15.6%。黄疸和核黄疸的诊断因种族和性别不同而有差异,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要比足月儿高。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趋势呈U型,在美国儿科学会指南颁布之前的时间段(1988-1993年)呈下降趋势,在颁布后(1997-2005年)则呈升高趋势。相反,在整个研究阶段,新生儿住院核黄疸患儿人数呈下降趋势。诊断为核黄疸的住院足月儿人数的下降绝大部分发生在1994年指南颁布以前以及颁布后的初期,从1988年的5.1/100000降至1994-1996年的1.5/100000,此后维持恒定。结论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医院资料表明,1988-2005年新生儿住院患儿核黄疸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势发生在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颁布高胆红素血症指南前以及颁布后的初期。流行病学发现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大多相符。保健费BryanL.Burke,MD,JamesM.Robbins,PhD,T.MacBird,MS,CharlotteA.Hobbs,MD,PhD,ClareNesmith,MDandJohnMickTilford,PhDDepartmentofPediatrics,CollegeofMedicine,UniversityofArkansasforMedicalSciencesandArkansasChildren’sHospital,LittleRock,Arkansas493PEDIATRICS中文版2009年8月第4卷第8期核黄疸是胆红素脑病的慢性型,死亡率和患病率均较高,存活者常遗留典型的后遗症,例如舞蹈病、手足徐动型脑瘫、上视性麻痹、感应性耳聋、牙釉质发育不全和智障等[1~3]。在看起来健康的足月或近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若血清胆红素水平>30mg/dL(513μmol/L),则发生核黄疸的风险增加[4]。因此,建立一个对新生儿黄疸进行管理的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其他方面正常的婴儿发生这一永久性的损害性疾病[5]。为了改进新生儿黄疸的系统管理,美国儿科学会(AAP)高胆红素血症委员会在1994年发布了一份健康足月新生儿(≥38wk)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处理的指南[6],并对2004年的指南进行了更新[3]。更新了的指南扩大了人群覆盖范围,包括胎龄≥35wk的健康新生儿和高危新生儿(定义为罹患自身免疫性溶血、G6PD缺乏症、窒息、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酸中毒或白蛋白<3.0g/dL)。尽管已有指南可对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处理,但是最近有关核黄疸再现的报道仍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7~9]。由于该病罕见、又缺乏系统监测策略,因此仍然无法获知核黄疸的准确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