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讲解者:钱颖学号:20号主要内容:作者简介本书内容简介本书优缺点读后感悟作者简介本书的作者是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犹太移民家庭,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以人性为特征的心理学形成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马斯洛的主要成就是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同是这两个理论也贯穿于全书。马斯洛的家庭背景马斯洛的童年是孤独和寂寞的。当时的社会,反犹太情绪非常浓烈,所以他总是遭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欺凌,并且他父母的感情不和,又使整个家庭气氛变得紧张,他父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而母亲总是对他大嚷大叫,所以马斯洛的童年是没有快乐的。但是马斯洛却研究人道主义真善美等这些美好的事物。我想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关的,一个人越缺乏什么,他就越想追求什么。内容介绍本书一共有四章,可以分为两部分:需要层次理论----第一章探索生命的需要第二章创造人性的境界自我实现理论第三章实现自我的价值第四章体验人生的幸福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相对优势的关系生理需要---基本需要生理需要的含义很简单,我们主要讲为什么说是最基本的需要。马斯洛在书中这样说到“当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他对食物的需要可能是最强烈的”。以饥饿为例子说明,当我们感觉到明显的饥饿时,我们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控制。此时,全部的能力都投入到满足饥饿的搜索活动去了。这些能力的状态几乎完全为满足饥饿这一目的所决定。感受器、效应器、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现在可能仅限于是满足饥饿的工具。对于达到这一目的没有用处的能力则处于休眠状态或者隐藏起来。安全的需要对于安全需要,马斯洛在书中这样说“人们偏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陌生的事物,或者是偏爱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那种想用某一宗教或者世界观把宇宙中的人组成某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整体的倾向,多少也是出于对安全的需要。”为了方便理解,以开会或者上课时坐座位为例,帮助理解。马斯洛对安全的需要的研究放在儿童的身上,他认为儿童对安全的需要更强烈。而成年人感受到安全威胁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抑制它。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将来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庭。也可以这样说,人们希望与他人有种充满深情的关系,而且当我们处于一个组织中或者团体中时,我们希望得到重视,并享有属于我们的一个位置。这都是对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总说,我们一定要守住我们的根,这就是对归属的渴望。我认为对于这种需要我们现在还不能明显的感受到。等我们到了社会上,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人,为自己的事业拼搏时,那会会对归属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北漂人,侨居者的心情)尊重的需要书中的解释满足尊重需要增强人的自信,使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有能力和有力量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用处,所处的位置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无能的感觉。世界上的人都需要一种对他们而言稳定、牢固的高度评价,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所以尊重有两层含义:1、自重2、他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书中经典话语:“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问题当我们的基本需要得到实现之后,才会倾向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那么我想问,当我们的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将要通向哪里去呢?马斯洛这样回答:当人自我实现之后,他的动机将会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发展,一句话,还是自我实现。所以我认为,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它不像饥饿,当饥饿得到满足之后,我们便对食物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这些生理需求是匮乏性动机,而自我实现是成长性动机。自我实现理论---创造人性的境界人最终变成什么样子---自我实现人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