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288/j.11-2166/r.2014.06.022标准与规范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基金项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29)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慢性疾病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引起右心扩张、肥厚等损害,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1]。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和心功能的改变(右心功能和左心功能的改变)。慢性肺心病为常见病,在各种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中占10%~30%[2],其主要原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4],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慢性肺心病一般需10~20年。本病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诱因。本病发展缓慢,除原有肺、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器官受累症状,常表现急性加重和缓解期交替出现。慢性肺心病属于中医学“肺胀”、“喘病”、“水肿”等范畴。为进一步完善慢性肺心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诊治水平的提高,为从事慢性肺心病防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课题组成立了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小组,依据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ofGuidelinesResearchandEvaluation,AGREE)工具[5-6]、指南标准化会议(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7]和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Network,SIGN)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8],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9],对既往和现有的相关证据进行充分收集、评价。证据来源包括: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15—2012.7)1117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2.7)246篇、维普数据库(1989—2012.7)824篇、万方数据库(1982—2012.7)601篇;②教科书;③相关专著[10-11];④相关国家、行业学会颁布的诊疗规范等;⑤正在进行的相关慢性肺心病临床研究报告等。共收集2905篇,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12]共分5级别8等次,获得了26篇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Ⅰa级4篇、Ⅰb级6篇、Ⅱa级5篇、Ⅱb级2篇、Ⅲa级1篇、Ⅲb级1篇、Ⅳ级3篇、Ⅴ级4篇),并采用专家共识法最终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编写成本指南,以供参考。1诊断依据1.1诊断要点1.1.1病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1.1.2症状有咳嗽、咯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1.1.3体征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1.1.4辅助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有1项符合诊断标准。有条件可作心电向量图、超声心动图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X线征象:具备以下①~④项中1项可提示,2项或以上者可以诊断,具有第⑤项情况者即可诊断。①右肺下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右肺下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经动态观察,较原右肺下动脉干增宽2mm以上。②肺动脉段中度凸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心动脉扩张和外周分支纤细形成鲜明对比。④圆锥部显著凸出(右前斜位45°)或锥高≥7mm。⑤右心室增大(结合不同体位判断)。·625·中医杂志2014年3月第55卷第6期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4,Vol.55,No.6心电图检查:具有1条主要条件即可诊断,2条次要条件为可疑肺心病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条件:①额面平均电轴≥+90°;②V1导连R/S≥1;③重度顺钟向转位(V5导连R/S≤1);④RV1+SV5>1.05mV;⑤aVR导连R/S或R/Q≥1;⑥V1~3导连呈Qs、qr、Qr(除外心肌梗死);⑦肺型P波:a:P电压≥0.22mV;或b:电压≥0.2mV呈尖峰型,结合P电轴>+80°,或c:当低电压时P电压>1/2R,呈尖峰型,结合电轴>+80°。次要条件:①可有肢导连低电压;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凡有胸肺疾病的患者,具有以下2条者(其中必具1条主要条件)均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