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社会心理学两种取向,心理学取向的代表麦独孤,社会学取向代表罗斯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3.伦理原则:保护被试人格尊严、隐私4.社会认知:对象具有社会属性,带有更大的主观性5.实证分析:1924年,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6.领导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和非权力性影响,权力性影响有强制性,作用于行为、持续时间较短;非权力性影响有背景、专长、参照权7.动机:亲和、成就、权力(社会化、个人化)、利他、侵犯8.吸引力:仪表、才智、品格。地位9.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就是那个圈圈图)10.精英、人杰二、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极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光环效应(Halo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Kelly)3.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行程的心理关系。4.社会动机:就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5.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6.利他动机:利他主义可以看作一种动机,其目标是改善他人的境况。看到别人幸福,利他主义者会快乐;看到别人受苦,利他主义者会痛苦。真正的利他行为是完全无私的,牺牲自己也毫无怨言。不求回报(笔记上只记了这么多了)7.印象管理: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认知观点的核心和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不论个体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都渴望被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8.《乌合之众》作者:((法国)古斯塔夫·勒庞著心理学作品9.社会助长/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10.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11.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需要特别予以强调。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的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来伤害,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伦理道德角度,用欺骗的手段诱导被试参加社会心理学研究,而她们自己又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正在被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事情。而且,有些实验的确可能对参与者造成不利影响,会损伤被试的自尊心。12.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超过他人。13.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即每个参与者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14.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