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弓美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表之核心,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知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为此,实现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一、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多维、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永远无法脱离道德的规范,专业伦理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伦理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师德建设放在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提拔的整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中师德建设是一个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应该去考虑怎样帮助孩子具有终身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在心理、生理上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要有着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专业观以及科学的发展观,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修、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浸润着教师师德的提升。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2教师专业发展伴随着师德的提升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体化发展是必要的。鉴于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我们探索这一课题,将有助于确立全面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确保师德建设成为教师全面与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体化发展,也有助于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二、师德建设与教师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必需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一基本的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业务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努力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成长。为此,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水平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思考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探索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1.师德规范对教师专业行为应有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操作的规定。自1997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对师德进行了规范,但这些规定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关注不足,专业特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师德规范仅仅是一种价值上的引导,而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缺乏规定时,就不能真正发挥师德规范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3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建立能够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具体、明确、可衡量、操作性强的师德规范体系。2、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还需要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师德规范是具体也是历史的,它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也会不断生长、日益丰富,师德规范也应被注入新的内容,教师专业道德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它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在师德建设中要将这些专业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