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类中药药物警戒与应用张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主任医师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主讲张冰简介国务院特贴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博导,主任医师;从事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年。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带头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系统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及863项目评审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新药、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员会专家。内容提要一、清热类药概述二、清热类药物警戒三、清热类中药合理用药举例一、清热类药概述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功效与应用: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气分热盛证、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血热证以及阴虚内热证等。分类及适应证清热泻火药。性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主治气分实热证(急性热病)以及肺热、胃热、心热、暑热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清热燥湿药。苦寒,性偏燥,具有清热燥湿作用,主治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肌肤湿热以及湿热病。清热凉血药。甘寒、咸寒或苦寒之品,具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血热证。清热解毒药。苦寒,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主治各种热毒证、外科热毒等。清虚热药。多为甘寒或咸寒之品,具有退虚热作用,主治阴虚内热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二、清热类药物警戒临床用药因素患者机体因素药物因素一、药物因素区别药性特点黄连苦寒(大苦大寒),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胡黄连苦寒,善“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牡丹皮辛寒,辛能透散,善治“无汗骨蒸”;地骨皮甘寒,甘寒生津,善治“有汗骨蒸”。黄芩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善清“上焦湿热”;黄连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善清“下焦湿热”。药物警戒一、药物因素区别似名药材品种山豆根与北豆根两者均苦寒有毒,功能清热解毒利咽,但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紫花地丁与蒲公英两药均苦寒,归肝经,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治疗痈肿疔疮,咽喉肿痛,乳痈,肺痈,丹毒等。但紫花地丁还有凉血消肿之用,蒲公英兼能散滞气、通乳、利尿通淋,二者不可混用。药物警戒一、药物因素区别药用部位栀子果实与果壳古人将两者区别使用,如《本草求真·》“内热用仁,表热用皮”。连翘与连翘根二者均味苦性寒,归肺经,但连翘发表之功较强,适用于温热感冒;连翘根利水之力较强,能导湿热下行,适用于热淋涩痛。金银花与忍冬藤金银花质轻,清中兼透,内能清热毒,外能散风热,内外俱热者为宜;忍冬藤解毒作用不如金银花,但能通络,用于风热痹痛。药物警戒一、药物因素区别炮制品生石膏与煅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长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经过高温煅烧,性主凝敛,长于收湿敛疮,不宜内服。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酒黄连可入上焦清心胸热邪;姜黄连擅长入中焦清脾胃蕴热;萸黄连可入走肝胃二经,疏肝和胃,治肝胃不和、呕吐泛酸证。药物警戒一、药物因素区别剂型生金银花、银花炭、银花露生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善治一切痈肿疔疮及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等;银花炭寒性略减,有收敛作用,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便脓血者;银花露清热解暑、清利头目,适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小儿热疮、痱子等。青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适宜做散剂或胶囊剂,不宜入汤剂。鸦胆子毒性大,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腐蚀性,故宜做胶囊剂或用龙眼肉包裹服用,不入汤剂。药物警戒二、患者机体因素区别机体状态素体壮实而患热证,清热药可大剂量使用,急清热邪,以免拖延病期;素体虚弱而患热证者,应用清热药需考虑体质,不可大剂量使用,防止引起食减、腹痛、便溏等寒中反应。药物警戒二、患者机体因素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对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