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百良镇中心小学贺莉萍【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设计理念】《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过程与方法: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教具准备】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歌曲: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过渡: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二、探究学习交流出示预学题一:默读课文,然后用用文中的词来说说(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校际联盟主题研修师引导学生回答。(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出示预学题二:找一找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读一读,旁批自己的感受。1、齐读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2、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预设:A、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B: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C: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预学题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简洁语言概括)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呢?1、小组交流讨论2、汇报讨论结果变化有:A、黄河泛滥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过渡语:这些数字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B、泥沙大(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师: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趁机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过渡语: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