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范文之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3.积累词汇。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者作品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1)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全班齐读。(3)边大声朗读边根据课后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可以同桌互相讨论。(4)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5)复述课文2、议一议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要“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请同学朗读孙权的话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4.归纳课文本文通过孙权劝说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三、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四、拓展练习解释“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并造句。五、拓展延伸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六、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