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诵读、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怀。3、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流利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2)收集古人写月的名句。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教师出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轮照彻古今的明月,不知勾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内心的遐思。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恬美;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今天,让我们来品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去领略月夜别致的美景,感悟作者别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1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3、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PPT1课件展示模块二:课文朗读要感受一篇文章的意蕴,首先要读好文章。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将课文读一遍,大家在听读的时候要画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节奏容易断错的句子。(教师范读PPT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PT2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3、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请同学们先给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PPT3(现场老师可指定学生上黑板注音,集体订正。用时1分钟)PPT3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出示答案)PPT4苏轼(shì)遂(suì)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qĭn)水中藻(zăo)荇(xìng)交横PPT4课件展示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下面加点字注音苏轼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为下面加点字注音苏轼(shì)遂(suì)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qĭn)水中藻(zăo)荇(xìng)交横朗读课文还要注意停顿。下面再请同学们给下面几句话标上朗读节奏。(现场老师可指定学生上黑板划分节奏,集体订正。用时2分钟)PPT5课件展示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朗读。(出示答案)PPT6PPT6课件展示模块三:文意理解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大家可以查工具书来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大意,并巡视答疑,用时3分钟)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PPT7(现场老师可指定学生上黑板解释词语,集体订正。用时2分钟)PPT7课件展示PPT8通过书下注释和具体的语境推断,我们可以理解:文中“月色入户”的“户”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我们常说的“足不出户”中“户”就是指门。“欣然”意思是“高兴的样子”,这里的“然”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如我们学过的“庞然大物”“豁然开朗”等词语中的“然”用法就是这样的。“念”解释为“想,想到”。“遂”解释为“于是,就”。“相与”的意思是“一同,一起”。“盖”的意思是“原来是”。《狼》一课中有“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其中“盖”的意思也是这样的。“但”在这里的意思是“只,只是”,注意它与现代汉语中“但”的意思是不一样的。PPT8课件出示说说下列句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