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物流痛点与突破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制造型企业“重产品生产、轻物流管理”,对内部物流环节的综合优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物流管理在资源流通中的杠杆调节作用,导致企业内部物流存在诸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慢、订单交付不及时、物料到达不准时、车间物料调动混乱、零部件配套性差、库存及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和物料浪费等严重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用于加工与检验环节的时间仅占5%,而其余95%的时间则处于储存、装卸、输送和等待加工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造成本的20%040%直接与物流环节的流通时间相关。“死穴”与“出口”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内部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物流的作用认识不充分、不到位,物流整体管控水平低下,物流活动中浪费现象普遍,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主次责任不清,而且现行的会计财务核算标准欠缺,不能充分反映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二是缺乏系统设计思想,物流储运布局不合理;三是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成熟的物流技术难以及时推广应用;四是运输配送体系不完备,物流标准执行难,社会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五是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物流的重视,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基础物流理论知识,直接从事物流的人员缺乏对内部的物流链优化改善经验;六是缺乏合理的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多数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目标不清晰、难以量化、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很难对物流管理进行全程监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应从以下六方面寻找“出口”,加强优化管理:一是强化创新管理意识,构建流通节点的管控保障体系,树立全局物流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编制物料配送计划、细化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程序;二是优化整体布局,加快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自动化水平建设,合理配置物流的设施与设备,设计合理的作业场所;三是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四是发挥“第三方”作用,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自我服务比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五是加快物流人才建设,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现有物流专业人员的培训,组建物流管理队伍;六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正确计算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分层分级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实现内部管理突破。六大发展方向由于电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JIT(justintime,准时制)生产或零库存管理方式正逐步导入企业,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在这个个性化服务的时代,我们必须使物料、半成品、成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生产的各个环节直达客户。生产物流的重要任务是将以生产为中心的供应链向以需求为中心、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互联网思维的供应链转变,使整个生产物流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实现跨越。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用前瞻性、信息化、系统化的思路来思考企业的技术改造、自动化和物流系统,充分理解现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自动化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内涵、作用和价值。(1)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企业物流一体化的核心是物流需求计划,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价格、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以JIT的方式进行采购、材料、配送和分拨来实现物流的同步,实现了在中心城市8小时、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配送到位的物流目标。(2)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体系。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核心,将“工业4.0”的思想融合到物流中,实现以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